小学科学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浅谈

2018-09-05 11:26郑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问题意识

郑瑜

摘 要: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课堂问题意识培养”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的一个热词,从“课堂问题”、“意识培养”、“课堂问答”,对我国小学的基础教育的走向起重要的“风向标”作用。课堂问题意识培养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格。它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情感表达、处事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更倾向于学生参与其中的感悟,不仅仅只看结果;并且学习素养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开放性;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就此,本文中探究了现代小学科学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旨在为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问题意识 学习能力

课堂问题意识培养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中表现出来的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格。它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情感表达、处事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目前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想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小学科学课堂进行改良,才能保证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性。[1]

一、扩展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水准、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高度

首先来说,由于小学生还未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所以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能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技巧、学习进程的自我约束、评估学习成果的一种自觉努力、积极活动的特性的形式。而课堂活动中主题是围绕学生还是教师决定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水准,从学生整体上课的创造性、自由性、主观能动性、时间性就能看出。小学科学课堂的问题意识培养取决于小学生自主制定的学习目标、技巧、进程和学习程度的能力;主观能动性取决于学生课上的积极性;时间性取决于学生有多少是自主学习的时间;创造性取决于学生的创新度。[2]

小学科学教师如果想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其重点在于题材的合理性,分工合作公平与否,有没有互帮互助,是否预先设想到结果。选择题材的重要性、探索性、开放性及生活化就是题材的合理性,不然也就失去了探索的意义。在进行小学科学的课堂问题培养时,需要每组之间能力需不分伯仲、本质相同、人数应当在4-6人之间,且大家分工明确。互帮互助及组员每人都有不可替代性,每人分工和创造的价值及职责不同,各自努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之外还能互相讨论、互相协助。[3]

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认知的发掘需具备以下四点: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度、开放性和充分的执行能力;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在進行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要有一个问题为中心设计合理的情境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从事必要的观察、剖析、自主的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取的学习技巧从而形成情感、主张和态度观点的探究活动。探究认知的高度怎样取决于学生是否有认识问题的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多少问题以及问题本身是否有意义。如果学生的问题多即代表教师引导的方式很好;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和课程的讲解时,应当注重学生的反馈,避免学生出现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往往对于这门课程都有较高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就是教师指引学生在进行教材学习时,及时发现有效讯息从而得知有意义的问题和基本要素。一般来说,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所以在课堂中学生的提问数量和质量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生有没有找到重点并展开思考,独立自主的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才能和综合涵养。

能够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就是主动问答。它是教学的宗旨、教学技巧和目的。

自行探讨即指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自己决定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探讨并解决问题的行为。探讨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发散思维、团结互助。

自评互判,让自己评价自评的意义在于敢于面对自身错误并积极改正,发掘自身的长处、给予自信;互判则是在学习过程中发掘并吸取别人的优点,以此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互相鼓励。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结合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日常生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做好相应的引导教学,才能使科学教育起到它应有的目的,将培养课程的问题意识,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4]

二、教师教学的多种教育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能力都还属于初级阶段,所以所有小学课程的教学都应当以教授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技巧为目标,目的也在于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5]

坚持按照课程规范来开展的教学活动是目前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措施。这是由于我国课程的标准是按照课本撰写、传授、评估和考核命题来评判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切不可生搬硬套,无视学生的教学感受,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注意学生的反馈,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坚决本着展现人文性、概括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一堂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多举例靠近生活、按照某个特性、教学方式多样化来体现“以人为本”。概括性要以培育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比如认知的总结、教育宗旨的总结等。老师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理念,让学生各抒己见;教育目的也不止是知识的传递,还有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方式也不仅仅只有一种,应多展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课堂最后的总结应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实践性就是教学时要根据实践学会融会贯通。

结语

学生对一个知识理解的程度与自身知识基础、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有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从问题中获得比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问题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秋虎.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2):53-54.

[2]孙淑玉.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8(02):54-56.

[3]靳光勇.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152-153.

[4]胡月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对策[J].考试与评价.2017(04):38.

[5]华文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探析[J].考试与评价.2016(03):59.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问题意识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