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红艳 杨志国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康复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形式,对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养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与对策,对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智障儿童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智障儿童是智力明显低于平均发展水平并伴有缺陷性行为的儿童。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是针对智障儿童采取有效手段进行个别化训练的教育,对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每一位儿童都是祖国的花朵,即使并不完美,我们也应细心浇灌与呵护,让他们绽放出花朵。智力障碍儿童能否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一、农村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笔者是从教多年、具有一定经验的特教教师,通过参与送教上门服务,与很多家长接触交流发现,许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现通过以下三个家庭的案例进行说明:
文文:家中有5個孩子,4个孩子上学,家庭经济负担重,生活压力大。妈妈不仅要照顾文文生活,还要照顾其他4个孩子,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文文。妈妈说:“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不知道怎样教孩子,有时教孩子一些东西,文文也记不住,时间长了,也就没什么耐心了。”
明明:4岁,爸爸在外打工,日常生活由奶奶照顾,还有一个哥哥上学。奶奶和哥哥对明明都比较排斥,经常说明明“傻”“四岁还不会走路”“上学没用”之类的言语。妈妈听到这些话很难受,感觉很愧对明明,所以尽量满足明明的要求,明明做错了事,也不责备。妈妈害怕别人知道孩子是智障,不愿让孩子去幼儿园,就在家用卡片教明明识字,而明明不爱学,只喜欢玩。
琪琪:爸爸妈妈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投放于弟弟的教育,琪琪主要由奶奶照顾,在家对孩子进行一些认知和康复方面的训练。奶奶只用汉字和数字卡片,教琪琪反复读认,教的内容和方法枯燥,琪琪学起来比较困难,奶奶因而也失去了耐心,经常责备琪琪。琪琪心理产生了很大压力,所以表现比较怯懦和被动,不愿与他人交流。
可以说,在农村,有些智障孩子是被爸妈放弃的,安置在爷爷奶奶家,老人能力有限,只是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错过了孩子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二、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家长在对智障儿童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条件较差
许多智障儿童生活在农村,由于目前很多农村产业单一,接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农村许多家庭总体收入较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大部分家长学历较低,文化程度不高,教育孩子的能力有限;另外,很多智障儿童的监护人还需要去照顾家庭,照顾其他的孩子,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智障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
有些家长认为,是自己使孩子出现缺陷,所以对孩子比较愧疚和自责。于是就以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和保护孩子。这样过度的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很任性,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孩子过于依赖家长,限制了孩子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对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很不利。
有些家长只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没有用,让孩子在家“自由”发展。有些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歧视”,冷嘲热讽,或者将更多精力放在正常孩子的教育上,对智障儿童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导致孩子自卑,不愿与他人交流。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1.家长缺乏教育耐心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因不了解智障儿童注意力分散、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和耐挫力等特点,当出现教过几次孩子仍然学不会,有时即使学会了忘得也快的情况时,家长就会不耐烦,产生急躁的情绪,于是干脆就不教了,或者直接替孩子做。
2.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的家长教的内容比较抽象,脱离孩子的实际需要,智障儿童比较难接受;有的家长用成人语言去表述,孩子难以理解;而重复单一的内容,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强迫式”的训练,孩子必然会失去学习兴趣。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沟通衔接不好
在送教上门服务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时间是有限的,而部分家长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对孩子进行继续训练,等到教师下次再去家里复习时,孩子把上次学的内容几乎都忘了;还有些在校学生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因此不主动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也有些家长在家训练的内容与学校不一致,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三、解决智障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智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对孩子的学校教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早解决。本文根据自身体会,针对现实中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1.正确认识智障儿童,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应教育引导全体家庭成员正确对待智障孩子,消除排斥心理。同时,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形成和谐的家庭环境。特教学校的教师也要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对智障儿童的家长进行心理疏导,使家长能够正视并接受孩子智障的事实,平和乐观地对待孩子,了解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
2.关心热爱孩子,让智障儿童多与他人交流
对于智障儿童而言,家长更应给予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亲近,多一些关爱,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能因缺陷将他们困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中。过度保护孩子,会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应让孩子多与同龄儿童交流玩耍,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也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孩子生活能力和自信心,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二)家长要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
1.从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孩子兴趣
家长要了解孩子現在已有的能力和发展水平,认真考虑孩子的需要和兴趣,采取游戏式的方法,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方面,家长可让孩子串水果蔬菜珠子,做水果盘;将五颜六色的蘑菇,种在插板上;用勺子舀豆子,喂动物(玩具)食物等。在言语认知方面,家长可以教孩子认识爱吃的蔬菜水果,通过唱儿歌,讲故事等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主动说话;也可带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丰富孩子的感性认知。这样,把教学内容贯穿于直观形象的游戏之中,可以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育要有耐心,多鼓励和强化
智障儿童的发展与同龄儿童有明显差距,具有感知觉比较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缓慢且易忘、语言理解差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家长需要有耐心,要用更多时间去教,并进行强化训练,巩固记忆。由于智障儿童心理比较自卑,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赞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当孩子表现出不好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纠正,做出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并鼓励孩子及时改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3.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家庭是智障儿童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最佳场所。早晨起床时,可以训练孩子穿衣穿鞋,洗手洗脸;吃饭时,可以训练孩子使用勺子和筷子;晚上睡觉时,可以训练孩子脱衣;大小便时,可以训练孩子正确使用厕所。家长还可以教孩子做一些简单家务,比如扫地、擦桌子、刷碗、洗菜、洗衣服、晾衣服等。通过一天的活动,让孩子了解日常生活流程,掌握基本自理能力,这些基本能力需要家长持久性的训练和强化,使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做一些功能性的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树立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交往最密切、频繁的人,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长要了解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智障儿童大多可以模仿学习,但分辨能力差,认不清对与错,这就要求家长要举止文明,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
(三)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沟通
为了使智障儿童健康发展,强化家庭与学校的双向沟通非常必要。家长可通过微信、电话或面谈等方式,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以及教学内容。家长也可到学校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在家庭中,结合学校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巩固学校的训练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建立家校联系手册,为家校沟通提供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为孩子制定科学的家庭个别化教育计划,指导家长科学有效地训练孩子。教师通过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与家长一起研究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沟通,实现学校和家庭教学的协调一致,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孩子是父母的骨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要以乐观愉快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培养教育孩子。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运用科学教育方法,让孩子接受符合自身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庭教育。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变得自立自强,为智障儿童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进行双向沟通,互相配合,从而使智障儿童全面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责任编辑:晓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