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芬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个性化的语言会感染学生,学生会在教师个性化的语言中获取丰富的词汇,学生的智慧水平和语言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应该说,语文教师对教学语言个性化的追求十分有利于课程讲授和教师的成长。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需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设计,在课文分析中注重讲授语言的规范准确,导引语言的启发和独到,课堂气氛调节语言的趣味生动,这一切有助于课堂教学主动力的成功启动和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助于课堂教学效度的大幅度提高。
一、语言简洁精炼,彰显个性化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语言应简洁精炼,尤其是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应当设计好讲授的语言,以少讲、精炼为原则。教师要优化处理课堂相关内容,多重筛选教学的语言,表达方式简单,传递给学生清楚和明朗的学习信息。简洁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减少说话,而是教学意识的呈现、教学环节的精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思路的精巧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引导都要简洁。
教师要对教学的环节和使用的语言进行全面的预先设计。如《听听那冷雨》的导语设计就要简洁和准确。无限的思乡之愁这一题材的创作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作者余光中凭着自己的特别的经历,在写思乡之愁时表现得力透纸背。《聽听那冷雨》在散文作品中,算得上表现思乡之愁的代表作品。作者的语言是诗化的,就像一盘盘珍珠展示在我们面前。作者在美国和中国台湾生活过,最后定居在大陆,那种思乡之愁已经是深入骨髓的情感,再经过诗化的语言在散文中展示,读其散文,我们的心灵就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进行课文引导分析时,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在研究这篇散文包含的深刻含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研究“听听那冷雨”,作者听雨,且听冷雨,想到这里我们不禁要追问:听雨的地点在哪里?听雨的目的是什么?这样设问下去,我们学习的方向就会明确了。
在语言导入中,教师的语言虽然简洁,但引导的作用很强。在课堂引导中,教师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却是十分丰富的:作者写思乡之愁不落窠臼。课题的引出,作者经历的展示,文本特点的总结等使学生能总体感受到相关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进行了有力的铺垫。
二、语言塑造规范,凸显个性化
语言个性化的含义就是讲塑造语言的个性特质。语言因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特点,音色、音高、音强、语气、音调等都会有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语言的个性特质的差异。在语言塑造中,教师需要体现语言的规范准确和生动有趣,但又要有个性化,这是因为教师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不间断地塑造具有一定气势的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文时,对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导引语言:有人说,少年时期不要看《红楼梦》,老年时期不看《三国演义》,实际上是说少年和青年对《红楼梦》中情节和人物情感有着相同的追求,容易模仿和深陷其中。在课文中,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他们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都让人难以忘怀,你不信就找来仔细欣赏,看看是否具有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教师这样的介绍,使
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很想找来仔细看一下。于是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研读课文,同学间开展讨论,教室中弥漫着浓烈的学习气氛。到了课堂讨论时,查阅相关资料,翻看教材文本,展开自发讨论,课堂学习气氛被点燃。课堂展示阶段,学生畅所欲言,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语言风趣生动,体现个性化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种修辞手法并用,像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来展示自己深厚的语文功底和精深的知识内涵,以引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提升。课堂中生动形象化的语言的使用,会收到异彩纷呈的效果。强调语言的生动风趣,并不是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故意去制造一些噱头,而是要求教师自然为之。
郁达夫的代表作品《江南的冬景》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中学生对曝背谈天、东郊草木、寒村微雨、江南雪景和旱冬闲步五幅图画的感悟进行点评,教师又对学生的点评给予了专业的点评。如有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研读五幅图描写的感受是这样说的:《江南的冬景》这篇散文中五幅图画的描写最经典,但从作者的写作方法看,每次写作的手法都有相同之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借用诗句,避实就虚。写作中,虽然语句简洁,但包容着十分丰富的意象,既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又是作者闲适心境的体现。教师适时地进行了评价:对散文写景的认识比较深刻,分析结合散文的描写进行,效果定位准确,学习思维缜密,说明你思维缜密、捕捉信息准确,感知深刻。
总之,教师按照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改进,实施个性化的语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迅速地调动起来,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