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和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认为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下,普世价值论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和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史的思想武器。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认为两者都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为宣扬普世价值提供历史论证和依据,其本质在于向全球推广所谓普世的现代社会价值及制度。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意识形态;实质
当今世界,中国作为当代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不断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多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渗透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充分利用了当下流行的网络平台传播其错误思潮。他们一方面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诋毁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大肆宣传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实施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坚决抵制,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和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
1、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在我们党拨乱反正、进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开始在中国渗透传播。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诋毁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无数事实表明,推动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力量是中国革命,如果没有革命,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第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建设。他们以反思历史为幌子,肆意批驳社会主义改造带来的积极作用,对新中国初期建设予以全盘否定,从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扩大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否定。第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中国共产党历史时期曾经犯过的错误大做文章,抹黑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第四,蔑视黄色文明、赞颂蓝色文明。历史虚无主义者把西方的政治思想、制度和社会价值等作为所谓的普世价值进行广泛传播,甚至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随意批驳,反对社会主义制度,顽固地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1]
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虚无主义绝不是所谓自由的学术思潮,而是有着十分明确目的的政治思潮。通过歪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革命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通过污蔑新中国发展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通过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实现其乱史灭国的野心。
2、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
普世价值产生于西方的思想启蒙时代,宣称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代表着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伴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普世价值等西方社会思潮开始传入中国。实际上,普世价值是西方资产阶级为本阶级利益和统治进行合法性辩证的观念体系。普世价值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总是站在自以为公正的批评者角度并以审判的傲慢姿态看待中国社会,带有强烈的指向性和偏见。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妄加指责,而且把矛头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事实表明,价值是具体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具有多样性,并且是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里,没有抽象的人类共性,只有具体的人的社会性,并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2]不同阶级、不同政党和个人之间,为了追求某种共同利益,可能在某个时期某些问题上达成妥协和合作,但这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是绝对的、永恒的。所以价值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普遍适用并永恒存在的所谓的普世价值。
二、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
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而普世价值是作为虚假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二者如影随形。[3]都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历史虚无主义为普世价值论提供历史论证和依据,为其在我国的推广铺路。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普世价值论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國国史和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史的思想武器。
1、都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历史唯心主义
坚守价值中立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所一直强调的,在他们的理论中,将历史研究的主体和对象看作独立于历史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的,是孤立地、没有情感地站在历史面前的人,即抽象的人。然而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价值取向却是十分明显的,他们否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艰辛和所取得的成就,否定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却肯定资本主义道路是普世的正确道路,完全违背了其价值中立的研究态度。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性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把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归结为偶然,从而试图为重新选择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从主体层面,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前提的错误判断,历史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考察历史,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只有现实的人才是考察历史的唯一前提。[4]
抽象人性论者认为人性是普世存在的,所以人类应该具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追求或价值共识,由此普世价值自然存在。这样以抽象人性论为依据的普世价值,它将特定的人抽象出来并将其上升为一切人的适用标准,忽视了人在实践中所具有的个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并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社会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人,主张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普世价值论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否定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2、历史虚无主义为推广普世价值铺路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思潮,它为宣扬西方普世价值提供历史论证和依据。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普世价值论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思想武器。[6]歷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背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
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实际上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不同价值观的选择和冲突。历史虚无主义所持的价值取向很明确,就是向中国渗透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向全球推广所谓普世的现代社会价值和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否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进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
三、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理论的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6月25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显而易见,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把代表西方资本主义利益的价值观看作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普世价值,并用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来评判社会主义国家的行为,试图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的传播渗透,使社会主义国家认可他们制定的地道路和价值观。
但他们却始终违背其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于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所谓的普世价值理念,包含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持有多重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所针对的对象和价值立场也时常大相径庭,常常是双重标准。这种意识形态渗透战略曾经在历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影响之下,曾对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混乱,国家领袖和英雄人物都遭到严重抹黑,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甚至十月革命都遭到了批驳和质疑,可见,西方国家利用历史虚无主义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的巨大影响。
当前国际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发激烈,实际上,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表象之下总是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斗争。思想意识形态下的斗争本质是文化斗争,文化服务于政治,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又在于经济霸权,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掩盖其霸权主义的幌子,在这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为了确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导地位。[7]他们的实质在于维护西方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其背后掩藏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阶级性本质。
四、结语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必须坚决斗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8]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加强理论武装,抵御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侵略战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20-128.
[2] 钟哲明.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51-57.
[3] 陈文旭,易佳乐.作为虚假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04)181-187.
[4] 吴照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批判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87-9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田心明.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J].学习论坛,2016.32(04)5-10.
[7] 谢礼圣.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魅惑和实践陷阱[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04)50-56.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缪文芳(1995.02-),四川成都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