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摘 要】 本文以新疆兵团第十师为例,分析了新时期第十师贫困职工致贫原因,提出了新时期贫困团场促进内源式扶贫的四条途径:选好扶贫带头人,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团场顶层设计,搭建脱贫平台;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合力,形成社会扶贫大格局。
【关键词】 新疆兵团第十师;贫困团场;脱贫攻坚;内源式扶贫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兵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目前兵团已有56个贫困团场先后摘帽,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6.1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5.07万人。2016年取得了11个贫困团场摘帽、3.04万人脱贫的新成绩。
兵团第十师作为兵团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贫困团场、连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大病医疗、社会救助、托底供养等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对贫困远远大于绝对贫困。
一、新时期第十师贫困职工致贫原因分析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确保十师的贫困职工早日脱贫,并形成长效机制不再返贫,为深入了解和把握贫困团场脱贫工作状况,获得第一手资料,笔者选择了十师的6个贫困团场26个基层连队进行调查问卷及座谈。共发放问卷 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样本量基本上能满足调查要求。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知识与能力的缺乏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内因
表1数据表明:导致贫困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文化程度、脱贫意识、经营能力等主体行为上,分别都在85%以上。据了解,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或者受到传统宗教文化的束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不愿出去务工,不敢尝试新技术,脱贫意识极其薄弱,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2、创新不强,产业单一致使脱贫动力不强
从表2问卷数据表明,目前贫困团场的连队职工主要从事一产的职工占到调查比重的83.7%,有62%职工种养模式单一,从事服务业、外出务工、自主创业仅占10%。
据了解,多数贫困团场大多以种养植业为主,资源转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二、三产业发展迟缓。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远、信息不灵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吸引外来投资困难,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一些团场工业只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受资金和技术力量的制约,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单一的产业模式让职工收入在农业中所占比重过大,抗风险能力差。同时,单一的种植让一些职工为了追求“量”,抛弃了“质”。面对贫瘠的土地掠夺式发展,透支生态,使本身就不丰饶的土地备受摧残,更使刚刚脱贫的职工们重新返贫。
3、过度依赖政府行为,没有形成扶贫合力
从表3呈现的数据分析,目前,调查对象多认为扶贫工作的主力还是师团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政府扶贫依然是职工脱贫信心的保证。没有形成社会组织、慈善组织扶持、党员干部牵头、工商联、能人带动的合力扶贫,也没有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立体扶贫格局。
经过调查问卷与走访座谈,可以看出,国家实施扶贫大开发战略以来,贫困团场、连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大病医疗、社会救助、托底供养等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对贫困远远大于绝对贫困。现在导致贫困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内生动力、缺乏致富能力。
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把“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新的时期,民众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认真革除等、靠、要思想,走出“人穷志短”的误区,把内源性扶贫作为今后扶贫工作重要方向之一。
二、新时期贫困团场促进内源式扶贫的途径
1、选好扶贫带头人,激发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来,要发挥政治优势,要强化脱贫攻坚的责任制,扶贫一定要扶到点上,扶到根儿上,就是说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内在的活力,从被动“扶”到主动“富”。
(1)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物质脱贫容易,精神文化脱贫难。扶贫不仅需要“扶起来”,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地区“自己站起来”,改变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志气。做好贫困群众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送温暖、送志气、送信心,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增强自我奋斗的决心和勇气,鼓足自我发展的干劲。
(2)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先扶智。舒尔茨在他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阐述: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投率最高的投资。所以说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贫困职工能力是提高收入、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首先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不让贫穷代代传。其次是加强职工的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有用的技能,提高能力、开阔眼界,使贫困职工主动学习,积极改变。
(3)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先扶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构建“党建带脱贫、脱贫促党建”的局面。首先,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适应新的社会分工,洞察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全面提升政治和服务能力,实现对各项工作的引领和覆盖。其次,增强党员干部经济工作的能力。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方针,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自我脱困能力。
2、加强团场顶层设计,搭建脱贫平台
偏远的团场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职工文化素质等影响,贫困职工即使在扶贫资金到位的情况下,由于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较弱,自主脱贫的质量不高。基于这样的情况,贫困团场应该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设计、引领作用,为贫困职工搭建脱贫平台。
如十师一八二团以“生态养殖立团”的发展方向,制定出“养殖业领跑、种植业支撑、服务业推动、二产业合作”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团场“草多、水多、林多”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生态、散养畜牧业,搭建好“千头牛、万头猪、林下鸡”等平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振了团场的整体经济水平。
3、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找準贫困地区发展的“病根”,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向农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各个方面渗透融合,给贫困职工指一个新方向、引导他们走一条新路。一是贫困团场要破解当地自然环境、土地资源等不利因素,就要尽快转变发展的思想,增强科技引领,发展方式由1.0到4.0的跨越(信息化、科技化、产业化、社会化)。二是贫困团场可以结合贫困户所处的立地条件、资源优势、人力素质等状况,引导职工依托自然资源、地域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如挖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军垦文化和特色美食,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业,或从事个体商贸、家庭手工业、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社会服务业,拓宽增收空间。三是通过搭上信息化的班车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互联网+农户的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引导培育贫困职工从事电商、微商行业,让特色产品对接大市场,拉动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品、小商品增值。
4、形成合力,形成社会扶贫大格局
切实加强各种社会服务组织、群团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在贫困职工的教育、引导、帮扶上发挥作用,帮助贫困职工引资金、引志向、引智慧。形成贫困职工有人托底、有人引领、有人帮扶、有人带领致富的全方位立体扶贫的格局。
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公益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鼓励、支持他们参与社会救助。培育以社会救助为宗旨的慈善组织或慈善基金,通过委托、承包等方式购买服务,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个人加入到慈善救助中来。
总之,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大扶贫格局的综合作用,切实激发扶贫对象主体意识、内生动力,精准发力,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维护贫困人群的基本权益,确保兵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顺利完成。
【作者简介】
刘 欣(1973.7-)女,汉族,山东招远人,本科学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党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