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卓婷
摘 要:本文以颜色词“白”的词义演变为主线,首先对其本义、颜色义和外延义进行梳理,主要分析其复合化后颜色义的构型;其次对“白”的词性特点进行归纳;最后通过外延义多角度的分类,对其反映的社会心理及文化内涵做一简单探析。
关键词:颜色词“白”;词义演变;词性特点;文化内涵
一种语言的颜色词,不仅仅是事物在语言中的映射,更是语言使用者对整个自然界的认知体验、领会感悟的综合展示,透过颜色词的内涵,人们可以深刻的了解到一个民族典型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将通过对“白”本义、颜色义、外延义的梳理,来呈现其反映的多种文化内涵。
1“白”的本义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青,东方色;赤,南方色;白,西方色;黄,土之色;黑,北方色。”据中国古代的五方、五行之说,把天地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它们又分属于木、金、火、水、土五行,五方、五行又分别具有青、白、赤、黑、黄五色。
“白”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说文解字注》也同样解释为:“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出者阳也。入者阴也。故从入。”又《说文解字》:“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说的是:西方就是太阳沉落的地方,随着太阳的西沉,鸟栖息于巢,因此为东西之西。
2“白”的颜色义
“白”属于汉语词汇中的基本颜色词,经查阅资料后,得知真正有“物证”可考的“白”的颜色义起始于殷商时期,那时人们描绘颜色的词语被记录在甲骨文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表达颜色义上,无论是官方文化还是地方文化,都产生了多种结构类型的词。本文列举如下:
2.1颜色词 + “白”:粉白、灰白
(1)由表程度或性状的词 +“白”:
如:惨白、苍白、纯白、花白、刹白、煞白、刷白、鲜白、雪白、崭白
2.2名词 +“白”:象牙白、鱼肚白
(1)名词 +“白色”二字:
如:肉白色、藕白色、葱白色、骨白色、蜡白色、锡白色、钛白色、水白色、
铅白色、牙白色、土白色、乳白色、纸白色、玉白色、银白色
(2)“白”+ 后缀成分:
如:白皑皑、白惨惨、白乎乎、白花花、白晃晃、白净净、白亮亮、白刷刷、
白煞煞、白濛濛、白蒼苍、白茫茫、白晶晶、白厉厉、白闪闪、白盈盈
(3)“白”+ 表性状的词:
如:白胖白胖、白亮白亮(ABAB)、白白净净、白白胖胖(AABB)
由以上举例可见,颜色词“白”的构型在表达颜色义方面,除了单纯词中的单音词本身外,合成词多表现为复合式中的偏正式(如“白胖白胖”)、附加式中的“词根+后缀”式(如“白皑皑”),此时它作形容词;当“白”或“白色”被其他词修饰时,则充当偏正式中的中心语,作名词(如“苍白”,“乳白色”)。
3“白”的外延义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白”除了其基本意义,象征意义也是多层次的,而且必然反映着民族的政治、文化、历史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下从心理情感类、法律道德类、政治或帮派类、评价类、社会类、状态类、京剧类七大类以及相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来呈现外延义的丰富性。
3.1词语:
(1)心理情感类:象征低贱,表示轻视。
中国古代“庶人以白为服”,所以“白衣”多指百姓;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白身”;没有功名的读书人的房子叫“白屋”;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此外还有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等;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如“白眼”等。
(2)政治或帮派类:象征反动、投降。
如“白旗”、“白区”、“白军”、“白匪”、“白狗子”、“白色恐怖”、“白色政权”等。
(3)社会类:象征死亡、凶兆。
丧事中穿白色的衣服表示哀痛,如丧事称“白事”。
(4)状态类:无代价,无报偿;
如“白吃”、“白喝”、“白给”、“白拿”、“白干”等;
或者引申为没有东西,徒然。
如“白费力气”、“白忙”、“白送”、“白搭”、“白日梦”等。
(5)京剧类:在京剧脸谱中,“白脸”、“白脸奸雄”多是反面人物,如曹操。
(6)评价类:象征纯洁、高雅、贞节、高尚。
古代有读书人以穿白色来象征自己纯洁的禀性,如“洁白”等;现在将医生和护士称为“白衣天使”等。
(7)法律道德类:有“正直、正义、合法”的含义。
如“不白之冤”和“清白无辜”等。
3.2成语:
“白璧微瑕、洁白如玉、白鹤仙子”表示洁白、高洁;“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表示贫穷;“明明白白,真相大白、清清白白”表示清楚、明白。
3.3俗语:知其白,守其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4歇后语: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
从以上举例中可见,“白”的外延义有褒义色彩的,也有贬义色彩的。但是贬义的义项要多于褒义的义项。
4“白”的词性: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语素构成词,词再构成词汇,语素不单用的时候是构词成分,单用的时候就是词。许多单音节语素能独立成词,而语素和语素又能自由地复合成词。用复合法构成的词,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汉语在历史发展中就能方便自如地创造新词,以表示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满足社会对于语言的要求。颜色词“白”也一样,由开始的语素进而复合化为词乃至词汇,这就使得它出现了多种词性和多重含义。下面引用几个例子:
〔名〕像霜或雪的颜色:介于黑、~之间。上文中的“知其白”同此。
〔形〕颜色白:~云;皮肤变~了。上文中的“白面书生”也属此类。
以上为“白”的名词用法和形容词用法。此外,它还可以作动词和副词来用。如:
〔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上文“不白之冤、真相大白”中“白”表示清楚、明白之意,也具有动词性。
此外,“白”还有另外一种词性,作副词讲表示徒劳、无意义。如上文中的“白吃、白费力气、白干”等。
总的来说,“白”的词性主要看它在词法或句法上充当的成分。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作名词、形容词、动词还有副词等。
5“白”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白”除本义、颜色义以外,还有其他多种外延义,而这些外延义使其具有了多种文化内涵。
第一,表现了汉民族的等级观念。中国封建社会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而色彩也是等级差别的标志。下层人只能用“白”、“黑”等色,如普通老百姓穿白色衣服,故称“白衣”;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白身”;没有功名的读书人的房子叫“白屋”等;第二,反映了汉民族的民俗风情。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与语言密切相关,故属于词汇的颜色词“白”也与民俗息息相关。如“白事”一般指婚丧嫁娶中的丧事,其中的“白”已超越了本义,与“红事”所代表的喜事相对;第三,体现了汉民族的哲学思想。许慎《说文解字》:“青,东方色;赤,南方色;白,西方色;黄,土之色;黑,北方色。”据中国古代的五方、五行之说,把天地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它们又分属于木、金、火、水、土五行,五方五行又分别具有青、白、赤、黑、黄五色。将五方、五行与基本颜色词相对应,构成一个整体,来描绘事物乃至世界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体现了古代的物质观。
通过分析颜色词“白”本义、颜色义、外延义的词义演变以及词性的特点,可以看出语言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密不可分,这也使词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4]姚小平.如何学习研究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4]李红印.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J].北京: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3.2
[6]巨積兰.色彩语言的文化符号意义比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6)
[7]李光英.陇南方言中的颜色词及组合形式[J].武都区两水镇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技工学校,2012(8)
[8]李明凤.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浅析[J].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1)
[9]俞红秀.颜色词“白”修辞义及其生成[J].龙岩学院学报,2014(4)
[10]高扬. 颜色词“白”字考[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11]杨丽娜,赵东月.汉语颜色词“黑”的使用及其文化内涵[J].长春师范学院.2012
[12]李红印.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J].北京: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