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
摘 要:课堂教学中,对作品进行审美再创作,把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情感理解渗透进教学过程,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带领学生诵读、揣摩、探究、鉴赏、体验,捕捉诗歌与文章的美,激发学生元认知能力,拓展课文之美,从而启迪学生对美与艺术的感受。
关键词:诵读 鉴赏 体验 美育 情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1
怎样依托课文,使课堂教学成为美的载体,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使学生自然接受审美教育。
一、反复诵读,捕捉美
“朗读是记忆、理解和审美的最有效的方式”。
反复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情感意识和审美热情,激发他们的思考兴趣,在诵读的基础上,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之中,捕捉课文之美。
吟诵《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更是奇绝壮绝。
默念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青布长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联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为生活奔波为全家操劳的父亲,感动的是深沉无言的父爱。
同样都是古典诗歌,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美;也读出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气势美;当然也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柔情美;还有“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的情趣美……
无须讲述,无须说教,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文章的感受愈发细腻而真切,当感性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学生对课文的形式之美产生了更深的理解,使他们能更深刻地阅读课文,对艺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品味,欣赏课文的美。
二、揣摩探究,发掘美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课文。揣摩探究,发掘课文之美。
欣赏《云南的歌会》,这不仅是对民间文化中蕴含的古歌的理解,
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一个深入课文的疑问:沈从文是个湖南人。为什么他如此欣赏云南的民俗文化?
引导学生比较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的艺术》和《云南的歌会》两篇文章,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篇文章有惊人的相似,研究发现,湖南民间艺术的学生,或者云南的歌曲,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代表着中国的民俗文化。作者之所以在云南和湘西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为了欣赏简单质朴的美,领略健康自然的民俗风情之美。
品味琦君的《春酒》,为什么母亲酿制的八宝酒会让“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道地的“家醅”究竟是怎样的味道? 有童年的回忆,有善良的母亲和淳朴的乡亲,更重要的是,作者所描述的“春天”,是他们家乡文化的关怀,也是由这种习俗所反映的“故乡情结”。对于十二岁和三岁的孩子来说,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深入描写文本中所包含的细节,感受到浓重的感情:
《春酒》中有这么一句话:“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喝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地兴高采烈。”
花匠阿标叔为什么要那么卖力地去擦煤气灯的玻璃罩呢?他是想讨好他的主人吗?一个问题使得大家兴趣盎然,学生很快理解到:他也开心。“兴高采烈”写出了阿标叔的满足和幸福,同样“兴高采烈”的还有吃酒的乡亲、“我”和母亲。家乡的人不因为贫穷而自卑,急需钱用,就起个会,喝春酒,问题解决了,没有人为他家的财富感到骄傲。借出花厅,大家举杯畅饮,其乐融融。这就是我童年在家乡的生活,这就是“我”的故乡文化意识。“我”念念难忘的是相亲相爱、和谐融洽的乡情民风。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启发学生揣摩探究,发掘课文之美,它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实践者,成为阅读的主体。
三、鉴赏体验,创造美
课文充满空白,空白之美呼唤着每一个读者的合作,并邀请读者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填充课文的空白,给课文注入新鲜的活力,创造课文之美。
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说,读者不只是为了理解作者的意愿,或是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对作品的意义进行积极的反思和反思的时候阅读。
给学生讲解李煜的《相见欢》,我们不妨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学结合时代背景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的意境展现出来,有学生是这样写的:
朱门色彩斑驳,几近褪色。门外是侍卫,门内却是一眼望去数不尽的清秋,锁不住的愁。这愁苦而寂寞的心上秋水早已蔓延,剪不断,理还乱。他终于选择了登上那座小楼,在那里,他可以看到现在的他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踏上楼阶,满腔思绪回涌,枉生多少遗恨,似昨夜梦魂之中。值是个,叹庭院深秋,月还钩,离人自愁。
这段文字,显然是学生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通过想象、构思、立意、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以散文的形式对它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非常鲜明地带有学生个人的审美创造。
创造课文之美,同样可以将文章尝试改写成诗歌,《春酒》在学生的笔下是“跳跃在叶尖的晨露,闪动着家乡的影子”,是“离家的时候,母亲倚门低垂的眼帘”,父亲的手,放下,举起,举起,放下,在叹息中颤抖”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倾听”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課文的主要内容,特殊语境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改变自己的面貌,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体验,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理解创造文本的美。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课堂上,
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享受到美的熏陶和美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