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林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越来越多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被研究,教育从业者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基于此,本文先是简单分析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提出了提高化学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策略,以期能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到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启蒙教育
初中化学在化学教育中属于启蒙教育,初中化学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不仅需要教学学生基础知识,更需要注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了保障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现,研究初中化学教育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化学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其核心在于育人,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科的特征,更需要考虑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特性,不仅需要教学化学学科知识,更需要教学化学教育原理。培养化學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化学素养、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化学能力素养、培养化学语言素养、培养化学思维素养以及培养跨学科综合应用的素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的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化学理念,涉及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拥有基本的科学观念;还需要培养学科需要用到的关键能力,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还需要培养学生需要具备的品格,如责任心、精神和态度等等[1]。
二、提高化学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策略
(一)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重视化学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科学认识物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思想。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够逐渐形成化学学科的观念,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社会温饱问题、食品问题等等。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育,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养成化学思想。例如教学氢氧化钠的性质一课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和意识,对氢氧化钠的方程式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开展趣味实验,让学生使用氢氧化钠和其他物质进行实验,有学生选择氢氧化钠和碳酸钙进行实验,教师要求将自己进行的实验中的方程式写下来,学生能够从中发现化学反应进行的规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守恒观[2]。
(二)能力和思维的培养
化学教学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纠正,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对重点概念进行理解,将看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注意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认真记笔记,将教师强调的重点标注下来,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教师可以定期抽查笔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重视理解记忆,化学的学习依靠机械记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空气一课时,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空气中各个成分的性质,在教学结束之后,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进行总结空气中有几大成分,各个成分的特征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提高学习能力。
(三)科学精神的培养
化学学科是研究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自然科学,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化学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了解化学在人们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启蒙教育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树立起科学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以科学精神,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究。例如教师在教学水的净化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完沉淀、过滤、吸附等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未经处理的水,要求学生使用实验设备进行水资源的过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调整不同的实验步骤,对水进行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开放的探究,能够本着科学精神进行自由探究。通过这样开放性的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提出了提高化学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策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树立化学核心观念,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精神、化学观念的灌输,让学生能够在化学课堂上得到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申作启.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8(36):161.
[2]方扬平.从初中化学环保意识的培育看化学启蒙教育的价值——以“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