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艺铭
摘 要:提升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是本科数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中,笔者将从三个角度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展开论述,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数学应用能力;高校数学教学;第二课堂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一切科学技术的诞生甚至艺术领域的创作与呈现,都与数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高度结晶,数学已经渗透到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一切领域,更是当下每一个人所必需的素质与生存工具。大学作为毗邻社会最近的教育阶段,加强对其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为其日后走向社会、走上各类正式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的重要选择。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传统大学数学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究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学分制”,这促使很多学生面对数学学科存在一种达到及格线、求过,而不求具体能学到怎样的知识、生成怎样的技能——这样一种心态。很多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亦是沿用过往传统的内容、案例和习题,缺乏创意与突破。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在大学数学授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首先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赋予高校数学更多的内涵,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更从中生成创新、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以应试结果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从高校目前所采取的公共式、统一式的授课方式来看,其缺乏对学生个性的考量,教学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从长远来看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极为限制。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的数学课堂开辟分层教学、课外作业反馈及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丰富课堂元素,提升应用效果。
二、注重课程结构、注重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大学数学授课是高中数学的延续,注重对学生演算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趋向于难度、而非应用技术。这种情况与很多学生在复习外语、准备参加能力测试时,参考了大量的外文词典,掌握多数有难度、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少会用到的词汇——这一情况极为类似,也是促使很多学生在结束固定(一年或两年)的大学数学学习之后,便再也不会拿起书本,也感受不到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价值的根本性原因。
鉴于此,高校需要对原有的数学课程进行结构调整,强化实践应用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插入实验环节,通过数学实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及应用的认知。从类型上来说,教师可以分别尝试使用探究性实验,来提高学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入背景实验,促使学生在接触到一项全新的数学概念或命题时,能够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感受其存在。此外,每一次实验结束,学生都应该自行(或合作)完成實验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包括实验的描述,为了完成实验所进行的准备,收集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论证——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等相关工作所需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数学兴趣
在高校数学授课普遍性存在信息量大、内容多,学生当堂消化吸收的内容有限,可供思考的空间狭窄等问题,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启第二课堂。这里所谓的第二课堂,是要让学生走出书本所制约的数学空间,回归生活、走向社会,感知日常周边所接触到的,尤其是在日后工作岗位中可能会触碰到的具体的数学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数学,进而自觉地养成在现实生活中以数学的思维观察生活、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习惯于能力。具体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包括这样几个维度:
首先,通过成立数学活动社团、组织社会调查、数学实践等形式,生成课外数学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平台,去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发挥其作用,生成相应的舞台。
其次,围绕案例展开的课后交流与学习。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作业,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并就探究的过程、结论生成相应的学习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反馈。
最后,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在第二课堂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学习作用,构建融合多种数学资源、数学案例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在此平台中,学生可以展开自主学习,并将学习成果进行上传、展示,教师也可以登录此平台,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进度和效果,并基于此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加强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这不仅涉及到大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主题、教学形式及课堂结构等多个方面,更需要身为教育工作执行者的广大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承载的使命,始终以“动态”的教学思维,开启大学数学教学,不断总结过往的经验,面向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各类数学人才,改进大学数学课堂。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高校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都较为雷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部分,而这也是未来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文发.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06):115-116.
[2]高丽,王峰,杨科,路璐.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模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