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勇
【摘要】培养高师院校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非常有意义的问题.结合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详细探讨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如何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体现出数学应用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师院校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
1 引言
现代数学教育教学要求越来越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使得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数学应用需要在教学实践和学习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引导和加强.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也充分体现出对数学应用的关注,例如现在的若干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重视理论知识在不同类型问题中的应用,甚至在其它学科问题中的应用。国内很多研究人士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学甚至小学的数学应用能力作了一些研究,得到了许多有价值和一定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高师院校的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详细探讨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如何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体现出数学应用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2.1大学生学习数学缺乏主动意识
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缺乏主动意识,即从心理上对数学产生一种抵触和认识上的偏见,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对于数学问题的求解和证明仅限于书本中的定理、结论的简单应用,对数学课程的各部分内容的理解肤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没有课后复习和总结,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以及在高中阶段养成的单纯记忆公式求解问你的思维模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意识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和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是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学生忙于不停地记笔记,忽视了启发和激励的功能,使学生面对本来觉得难学的大学数学知识,觉得单调乏味,不易接受,以至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难于摆脱学习困难的困境.
2.2大学生学习数学的惰性思维习惯
大学数学的学习强调理解式记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其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反差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大学数学。同时,有些同学认为学大学数学课程对将来的工作和事业无益,有些同学本来数学的基础就不好,加上数学课程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奥和抽象,久而久之产生一种不良的惰性思维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注重思考,不愿意或应付性地参与教学互动探讨;课后的作业完成以抄袭为主,而不加以问题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这样的惰性思维习惯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3 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3.1应用型问题渗透于课堂的教学互动
在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的教学互动让学生通过互动理解课堂内容和相关知识,在这样的活跃的气氛中,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数学和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的相互联系,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很好地领悟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入应用型问题,引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讨论和思考,通过个人和讨论思考获得的解答思路以及结论,可以用来与教师的解答思路及结论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错误的关键或是对比解题方法的优劣,这样既能锻炼应用性问题的求解能力,同时又能加强个人对于所学知识应用于求解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不同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互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既突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又不失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引入的应用性问题在知识选择、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上要尽量适宜于所教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这也是应用型问题渗透于课堂的教学互动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良好的应用型问题渗透于有效的课堂互动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数学问题的练习注重知识的渗透和应用
高等院校的数学的教学改革倡导的是,通过教学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不要限于教材的知识内容,要选择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突出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应用.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使得数学教学能够保持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之间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教学设计要以应用型问题为导向,以探讨式学习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讨或相互讨论,尽可能获得问题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学生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例如:经管学院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就可以引入与经济学有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和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微分和积分进行求解,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专注,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条件和相关的概念和定理,分析解决问题。通过一定的应用型问题的练习,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定义、概念、性质和定理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视野,引导学生加以对比总结,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相关的解题方法,这样的知识渗透和应用经过长期的磨合,可以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凸显。
参考文献:
[1]李祎.数学教学方法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8889
[2]吕传汉.数学的学习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