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慧,范恒亮,王晶晶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与肾上腺增生为PA的主要亚型,但二者的治疗方案不同[1-2]。目前临床上建议对所有定性诊断为PA的患者行肾上腺CT检查,以明确病变位置。不过CT平扫仅能确诊富脂的肾上腺腺瘤,无法对各种亚型进行鉴别诊断。CT增强扫描对鉴别高密度肿瘤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可能存在肾毒性和对比剂过敏等副作用。磁共振(MRI)能对含脂的肾上腺肿瘤定性,高密度腺瘤的检出率较高。肾上腺组织含水量大,受呼吸运动影响较小,血供丰富,为此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应用具有很好的优势。MRI同反相技术也是基于脂肪和水分子中氢质子的化学位移效应,可增强图像的信号强度,可以检测被检部位的脂类含量,以区别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性肿物[3-4],但在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的应用还无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40例PA病例分析,探讨了磁共振同反相对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的诊断与鉴别效果。
1.1 病例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7年2月在医院诊治的PA患者40例,纳入标准: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完整;MRI诊断前未经任何治疗。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妇女;MRI图像明显变形失真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异常患者;不配合检查与随访患者。其中22例经病理学确诊为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作为分泌组;18例经病理学确诊为肾上腺增生,作为增生组。分泌组中,男12例,女 10 例;年龄 27~78(45.66±2.19)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2.99±1.28)kg/m2;病灶大小约 0.7 cm×0.7 cm~13.0 cm×9.3 cm。增生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 25~76(45.11±2.89)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2.11±2.19)kg/m2; 病灶大小约 0.9 cm×0.9 cm~10.7 cm×8.0 cm。两组的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2 MRI检查方法 使用3.0T(西门子)超导型MR扫描仪,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冠状位T2WI,横断面T1WI同反相序列,横断面FST2WI。DWI采用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EPI-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和800 s/mm2。
T2WI 序 列 :TR 1400 ms,TE 93 ms, 反 转 角160°,层厚 5 mm;FS-T2WI:TR 3000 ms,TE 104 ms,反转角 140°,层厚 5 mm;同相位序列:TR 130 ms,TE 2.31 ms,反转角 70°,层厚 5 mm;反相位序列:TR 130 ms,TE 3.69 ms, 反转角 70°,层厚 5 mm;DWI序列:TR 3935 ms,TE 73 ms,反转角 90°,层厚5 mm。
扫描时,嘱患者尽量于呼气末屏气,尽量保持各序列基线水平一致,扫描范围包括全部肾上腺。
1.3 图像分析 扫描原始图像传入西门子的后处理工作站,对域值的范围进行调整,从而使其包括患者整个肾上腺,同时工作站自动生成表面扩散系数的伪彩图。针对患者的肾实质,尽量将ROI放置于肾门水平肾上腺前外侧皮髓质交界区,肾髓质与肾皮质各约50%,尽量避开坏死、出血、变性及钙化区域。对于病灶,ROI的位置需根据肿瘤的MRI图像进行确定。分别测量并记录肾实质的ADC值(ADC肾)和病灶的ADC值(ADC瘤)。由3位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分别独立测量病灶,取三者测量数值的均值作为最终ADC值。
在MRI同反相检查中,比较病灶在同相位(IP)和反相位(OP)像上的信号变化情况,测定病灶在IP和OP像上的SI,计算其信号强度变化率(ΔSI),ΔSI=(SIIP-SIOP)/SIIP×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通过ROC曲线计算诊断效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MRI特征比较 所有患者的MRI图像均显示清晰,无明显磁敏感伪影及图像变形。在分泌组中,T2WI序列与T1WI序列表现为高信号的分别为 22例(100.0%)、20例(90.9%),均多于增生组的12 例(66.7%)、6 例(33.3%)(P< 0.05)。
2.2 两组MRI ADC值比较 增生组的ADC值为(1.26±0.21)×10-3mm2/s,分泌组的 ADC 值为(1.59±0.30)×10-3mm2/s,分泌组显著高于增生组(P< 0.01)。
2.3 两组MRI同反相ΔSI比较 分泌组的 ΔSI为 26.5%~73.8%,均数为(38.22±4.10)%;增生组分别为0.5%~7.2%和(2.98±1.24)%,分泌组ΔSI显著高于增生组(P<0.01)。
2.4 MRI DWI与同反相诊断效果比较 以ADC与ΔSI的阈值绘制ROC曲线,设定ADC阈值设定为1.355×10-3mm2/s,计算曲线下面积为0.782,MRI同反相诊断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是82.10%和82.00%;设定ΔSI为11.96%,计算曲线下面积为0.841,MRI同反相诊断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86.40%和81.80%,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近年来我国PA的检出率逐年增高,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为PA的常见亚型,绝大多数为良性。目前临床上对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鉴别诊断主要采取CT和MRI检查结果[5]。有研究认为,对于含有大量脂肪成分的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CT平扫就能得到很好的诊断效果[6]。但CT扫描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且辐射对患者有一定的损伤。MRI对肾上腺病变的诊断效果比较好,敏感性可接近90%左右。本研究显示,在分泌组中,T2WI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和T1WI序列表现为高信号的患者分别占100.00%和90.90%,均高于增生组的66.70%和33.30%(P<0.05)。主要在于多数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的胞质内富含脂滴,MRI成像中属水脂混合组织,故T1WI、T2WI序列出现信号增加。
表1MRIADC与ΔSI对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的诊断价值比较(n=40)
DWI是一种在体检测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影像技术,可详细显示肾上腺肿瘤内部的微观结构,ADC值的高低主要反映组织结构、细胞内外水分子的分布、细胞密度和细胞核浆比和细胞外间隙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分泌组ADC值显著高于增生组(P<0.05),主要在于肾上腺增生的细胞排列较为紧密,导致水分子扩散运动受到较大的限制,使得ADC值偏低。
同反相位技术是基于脂肪中氢质子与水分子中氢质子的化学位移效应,如果TE落在反相位时刻,得到的将是反相位;如果TE落在同相位时刻,得到的将是同相位。同相位磁化矢量相加,反相位相减,从而可以调节图像的信号强度。特别是MRI同反相序列所采集的图像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病灶[7]。本研究结果显示,分泌组ΔSI值显著高于增生组(P<0.05),说明MRI DWI同反相检查能反映病灶的信号强度变化情况。主要在于反相位图像上含水组织与含脂组织的信号相互抵消,导致病灶的信号强度增加,从而能反映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与肾上腺增生的差异。不过在反相位成像上也存在一些缺点:小病灶在反相位图像上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可造成假性信号下降;较小的病灶也可被周围脂肪信号所掩盖[8]。
本研究以ADC和ΔSI的阈值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MRI DWI与同反相诊断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二者对诊断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都有很高的准确性,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9]。
总之,MRI同反相与DWI定量分析的联合使用可为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瘤的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