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显著作用,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予以关注.
一、对化学的缄默知识进行发掘
和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的存在并不那么明显,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发掘.
1.全面而深度地备课.
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解读知识及其结构,并立足于学生角度来分析对应问题上可能隱含的缄默知识.教师不仅要对那些显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活动策略进行预设,更要构思缄默知识的教学.由于缄默知识大多和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方法有关,因此,教师还要注意到不同个体缄默知识的差异.
2.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建构宽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和舒适感,让学生能够自由而真实地将个人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教师也能较为明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特点.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真诚地进行沟通和对话,比如在“化学平衡”和“盐类水解”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话来交流自己的学习困难,分享学习经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彼此启发,学生也能在此基础上把握隐含在其中的缄默知识,提升自己的认识.
3.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中的新知识大多为显性知识,而学生的旧知识主要是已有认识以及对显性知识的“缄默”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而引导他们将新知识纳入认知体系,让其和自己的缄默知识有效接轨.例如,在指导学生研究“喷泉实验”的原理时,教师就要了解学生在物理方面的知识基础,即他们是否能够通过气体压强的特点来对实验进行分析.
二、对缄默知识进行显化处理
化学教学中,我们对缄默知识进行显化处理,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对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离散且模糊的知识进行逻辑化的加工,另一方面这还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和完善.
对缄默知识进行显化处理,应该是一个尽量使其语言化、符号化和模型化的过程.就化学学科而言,化学语言应该是将抽象性和形象性融于一体的化学符号和图式组成的语言体系,它们用简洁明了的形式对丰富多样的化学内容进行表达.教师要积极运用这些语言形式来进行化学思维,引导学生藉此来交流化学认识和有关思想.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开启类比思维,让他们借助熟悉的物体来完成化学建模,由此促成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气体的摩尔体积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气体分子类比为乒乓球模型,将相同数量的乒乓球摆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各个乒乓球紧密堆砌在一起;另一种是各个乒乓球分开放置,且每两个乒乓球的球心距离是其直径的十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影响乒乓球总体积的因素是乒乓球之间的间距还是个体的体积?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气体体积的微观模型和哪一类型相似?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缄默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不仅能指导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检验,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课堂上无法学到或理解的缄默知识.例如,2017年5月,社会上爆出一则新闻:某地一市民在食用肉松蛋糕时吃出一团絮状物,有关“棉花肉松”的传闻顿时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这则新闻,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以化学思维来进行分析和研究:(1)棉花和肉松在化学成分上各有怎样的特点?(2)你遇到此类事件,将如何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鉴定?(3)请结合化学原理,设计实验.上述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以科学目光来审视社会事件的能力,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有关意识也正是缄默知识的重要组成.
四、科学地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意外
实验中的意外往往也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是却又最能调动学生的胃口.一次某教师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可是学生目不转睛地等待了良久,都没有看到预想中的现象.难道这堂课就这么砸了?授课教师没有发生慌乱,他勇敢地承认了失败,并说道:这个实验失败了,我们再重新操作一次.他接着用第二瓶氨气重复操作,终于成功.这位教师没有满足于第二次的成功,他积极将第一次的失败转化成学生讨论的议题:为什么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原因可能是什么?要确保喷泉实验的成功,我们在操作中要注意哪些内容?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和引导,让缄默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