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中学 盖传敏 (邮编:235300)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8年安徽省高考数学网上阅卷工作,面对学生的数学试卷及其出现的问题,感触颇多,下面笔者根据2018年全国卷(I)文科数学第19题的阅卷情况,谈谈文科生的现状及教学启示.
(2018年全国卷I文科数学第20题)设抛物线C:y2=2x,点A(2,0),B(-2,0),过点A的直线l与C交于M、N两点.
(1)当l与x轴垂直时,求直线BM的方程;
(2)证明:∠ABM=∠ABN.
此题是一道以抛物线为背景的解析几何问题,知识上主要考查直线方程、抛物线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思想上主要考查转化化归与数形结合等思想,常见的背景、简单的问题、基本的方法,笔者认为绝大部分考生拿到该考题都会倍感“亲切”,获得不错的分数,但获得阅卷统计结果后笔者大呼意外,此题全省平均分为5.12(含0分) ,6.23( 不含0分) ,如此结果,反映了当今文科生数学素养的严重缺失,同时也反映了平时教学中教师对解析几何问题只重视“解”与“析”,而轻视解题过程的具体运算与算理的揭示,忽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结果,这不得不令人反思.
(2)思路1 利用斜率求证
解法1 设直线点斜式方程求解
当直线l斜率不存在时,由抛物线的对称性易知∠ABM=∠ABN;
则直线BM、BN的倾斜角互补,所以∠ABM=∠ABN;综上所述∠ABM=∠ABN.
解法2 设直线方程x=ny+m求解
思路2 利用角平分线性质求解
解法3 由题意可知,直线l斜率不为0,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x=ny+2,
则y1+y2=2n,y1·y2=-4,由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可得,lBM:y1x-(x1+2)y+2y1=0,lBN:y2x-(x2+2)y+2y2=0,记点A(2,0)到直线BM、BN的距离分别为d1、d2,则
思路3 利用几何性质求解
解法4 由题意可知,直线l的斜率不为0,设直线l的方程为x=ny+2,不妨设M(x1,y1),N(x2,y2)(y1>0,y2<0),
有些考生字迹不清,书写不工整,版面布局不合理,导致阅卷教师不好辨认,从而导致考生得分点被遗漏,导致失分.
许多文科考生由于基础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卷面上出现大量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如对于第(1)问,好多同学只求出了一条直线方程,忽略了另外一条直线;对于第(2)问,部分同学在设直线方程点斜式时,忽略了对斜率不存在时的讨论.
对于问题(2)求证∠ABM=∠ABN可转化为直线的倾斜角互补,即斜率(存在)之和为0,可转化点到直线的距离相等,也可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可谓思路开阔,但部分同学不能将问题合理转化,出现了不少0分试卷.
对于问题(2)的解法1和解法3,考生在代换、求值、化简等解题过程中出错的情况非常严重,考生即使在解题思路和选用公式都正确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有些考生的解题过程戛然而止,这些都是计算能力弱造成的.
今年高考阅卷对解题规范的要求较高,考生答题的语言叙述必须规范,语言叙述应正确、完整、详略得当,言必有据.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得分点,哪些可以省略,哪些必不可少,要适时地就典型试题分析评分细则,明确主要步骤,教师要注重板书示范,并在平时练习时,应要求学生按得分点、按步骤书写.
在阅卷中发现,部分文科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公式记忆不清晰,计算丢三落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踏实做好数学教学,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获得成果.
在阅卷中发现,部分文科生思维混乱,不知所出.对于数学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解题的数量,更在于解题的质量,通过反思总结,明确解题思路、数学方法等,通过比较,明确问题的一般思维出发点和问题的不同切入点,最终达到从“做快题”到“做好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笔者发现,该试题与2015年福建卷文科19题背景相同,解法相似,在平时教学中,要认真研究高考真题及大型模拟考试试题,分析试题时不能只就题论题,还应对试题进行适度探究引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