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娜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前素质教育现状、新形势下对素质教育要求开论,之后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失将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人手,进一步阐述素质教育改革和学校管理效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即素质教育和管理效能的循环促进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效能
学校素质教育是当前形势下的要求,也已纳入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项工作的推进程度如何,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这反过来也是衡量学校管理效能的硬指标。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诸方面的素质教育改善和提高,而优秀的学校管理效能也是促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引向深入的重要保证。所以,作为学校当局,一方面应采取适合时宜的先进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来培养一支扎实高效的“教”之队伍,以负责任地出色地完成育人的任务,也就是集体呈现优异的效能;另一方面,学校当局要切实解决“学”的问题,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目的性是什么,这样明确“教”的方向和宗旨,才能可能在“教”的过程体现素质的培养,也才有可能围绕素质教育来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管理效能。两者相互因果,互为要求,互有提高。但是,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途径繁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为了更好地阐明作者的一些思考,本文拟从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来分析素质教育与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关系。
1素质教育是必然的持续的教改方向
1.1中国的教育现状
(1)传统文化决定了教育的功利性。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使教育过多地受到经济和僵化的思维形态的制约,使学校成了制造失败者的场所,使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欣悦。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尽管废除了,但现代中国教育中仍随处可见其影子:以应试为导向,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为宗旨。于是,学生在文化课上得了高分,但爱好、兴趣、特长等都被忽略了,求知欲、创造欲、好奇心、探索精神被不同程度地扼杀。可以说,传统的中国教育把人的大脑变得像电脑一样的死板!同样的,我们也看到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读书有用论”泛滥于家校之间,特别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宁可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课培训,也不希望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个人综合素养的学习上,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形和培养成出色的考试机器。学生无法从课本走向社会,导致在情商等社会功能退化,极易造成无法融入社会、无法从社会中寻求自身价值的情形。这无异于是一种外表光辉、一无是处的不合格品。
(2)市场经济趋利性决定了教育的功利性。市场化改革对人们包括广大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极其凸显。大学生择业观由“社会价值型”转变为“经济价值型”,把经济利益、物质待遇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收入高低”作为自己择业的重要标准,而将“专业是否对口”、“职业地位与声望”等都放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北京大学近几年来的连续调查中,“经济收入高”一直居大学生职业选择标准的重要位置。择业中把经济收入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反映了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也导致以分数论高低,以应试为求知的终极目标的非素质教育误区。
(3)学校的“名校思维”误区。每年的七八月问,“升学大战”的硝烟就开始弥漫,不惜代价让孩子进名校,似乎成了家长们的普遍诉求。家长们将“名校”教育等同于优质教育,以為进了名校就进入了成长保险箱。孩子们被迫舍近求远起早贪黑,各种补习班抢夺了生活的快乐。学校也乐此不疲,将培养高分的学生当成学校教育成功的目标,进一步将学生引入考试机器的世界,令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也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指标,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和学校管理效能方向的异化。
综上所述,教育的功利性导致长期片面强调人的认知发展而忽略了其它能力和素质的教育而替之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所以,应准确将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和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相提并论。
1.2全球化态势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进入21世纪,由于互联网的大量普及,世界文化趋于另一种形式的“大同”。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才的比较优势被放大了范围,是与世界各国在同台竞争而非国内的竞争。在这一方面,印度的应用型英语素质教育,使其成为世界级的工厂人才高地,也是使印度成为“金砖四国”的重要因素,这就是素质教育利国利民利于长远的实证。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趋同化倾向,我们已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我们如果不放弃过时的应试教育,培养为世界所用的通用型人才,如何能与世界展开新边竞争。可见,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的急迫的战略要求。
近期,中央为此召开专门会议。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做好人才工作是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心工作,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从国家层面分析我国当前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认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这实际就指出素质教育的迫切性。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更直接指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就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特别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和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
可见,教育改革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而素质教育和克服僵化教育体制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应该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学校是人才的成长的孵化器,必须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基础课业和创新开拓两方面齐头并进,培养学生成为善于学习、勇于思考、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优异的复合型人才,这才能真正地成为社会所用、为国家所用的高素质的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一方面解决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用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是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的捷径。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人才的可适用性是学校效能的重要衡量标准。
2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
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突出的社会问题,涉及的人群分布广泛,甚至因心理问题引发成突发性的社会事件,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伤害和不可挽回的损失。今年三四月问,南平、雷州、泰兴,一个月左右发生三起重大校园杀人案件,令人发指,让人担忧。为何会造成这样的案件发生?一个智育一般的人,在社会上可以做许多事情,而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不仅做不了事,还能出大事。这也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值得深思。
可见,心理健康问题使校园不再成为一片净土。长期以来作为个体的不重视甚至没有意识造成心理产生问题的情况大量存在。而学校的心理教育长时间的缺失或实际操作不到位依然制约了学校的素质教育,这既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教育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
2.1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
(1)单亲家庭教育引发的问题。同一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享受着童年快乐的时光。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却因为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而有着与普通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的“内战”在他们心理留下了阴影。他们整日生活在矛盾之中,有时甚到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并会经常为一些家庭琐事无端烦恼和焦虑。这些烦恼和焦虑使他们的性格不同于其他同龄人。这都缘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的心理准备产生的巨大落差有关。
(2)外来员工群体的弱势教育引发的问题。与社会其他人群相比,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存在较为不平等的问题。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中因缺乏获得、支配教育资源的能力,导致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时缺乏竞争力,产生新的弱势群体,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我国的国情,大量的流动人口必然带来弱势教育的问题,而这又将诱发素质教育的种种缺失。
(3)因工作导致父母教育缺失的隔代教育问题。当今社会,生儿育女的中青年父母们大多处于事业和社会生活压力的风口浪尖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为子女抚养和照看孩子的义务。然而,围绕着隔辈孙子女的教育,许多老年人陷入茫然和困惑,隔辈抚养孙子女带来的矛盾,已经成为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隔代教育因素养和年纪代沟形成素质教育的,另方面社会发展带来的海量信息与小孩心理成长滞后的矛盾更显素质教育之迫切。
(4)网络时代的社会认知能力不足问题。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美与丑、传统与现代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无不混杂于网络文化之中。网络所产生的新环境,使得好奇心强的年轻一代更容易成为网络时代的忠实拥护者。开放的网络,使得无数诱惑涌到孩子面前,青少年在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幼稚以及任性,使他们极易受到网络的污染。如果家校之间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机制,孩子的良好的素养将难以形成。
(5)应试教育造成差生的破罐子破摔问题。由于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病,当一个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就可能被其他同学孤立,这时候他自身是最痛苦的,如果再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面对的只有斥责,很容易出现网络成瘾、早恋、打架或者与社会不良人群交往等现象。
2.2老师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
(1)独生子女群体带来教育方式压力的问题
(2)教学任务繁重引发的职业压力问题
(3)教师评价体系引发的逐利压力问题
(4)过于封闭的群落压力问题
综上所述,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适缓解,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这将制约学校的管理效能,从而贻误素质教育。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3.1对学生:学校要从应试教育中适当解脱出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学生时代的心理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刻。
3.2对老师:改革教育体制,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引导教师进行正确归因,对职业压力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让教师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发展自己。
4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从而反助于学校的素质教育的提升
4.1建立新思维的现代学校运营机制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关键
(1)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
A关注教师的成长,建立培训、修学、访问教师制,激励教师创新
B关注学生的动态,建立规范的“家访制”和学生心理变化趋势跟踪制
(2)完善与其它国家的校际交流,在差异化对比中修正教育的方向
(3)建立教师项目课题规划,以项目促教改
(4)加强与高一级学校的对接互访,将“产品”需求方的意见列入教改的主要意见,定期建立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生源交流机制。
4.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提高学校效能措施的有效执行
(1)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学校应积极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健全体制,建立配套设施,有序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密切家校联系,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三方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对教师工作生活压力的释放。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證,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代教师面临时代的挑战,面临现代教育发展的挑战,面临教育对象的挑战,能否顺应这些挑战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教育行政机构应在遵循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同时,遵循心理健康规律,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如民主友善的管理氛围,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教师进修机会,注重解决教师困难,减少无意义的考核与评比,加多有益身心的娱乐时间与场所。
(3)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有趣、主流观。优美怡人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熏陶作用,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因此,应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①从主观上,校方应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心理熏陶作用。营造出整洁美观、积极健康的氛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充分发挥了环境的心理育人作用。
②从客观上,应发挥学生是校园主人的心理暗示,可以建立培养学生亲力亲为、劳心动手的习惯,开办诸如“小小植物园”、“校容考评委”、“校园表情摄影”等各种活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质安排参加不同的团组,让学生由单纯枯燥的“读书心理”融入快乐的“校园主人心理”。
综合上述阐述,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所谓心通则百事通,也就是对校方而言是凝聚共识,对学生而言是保证了他们可以在愉悦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也是对当前社会百态对教与学的不利影响的最强有力的屏蔽。
总之,素质教育是学校管理的目标,而效能的提升在确保学校目标实现的关键,这之问是一个大的循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形成好的运行机制,那是良性的循环。反之,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素质教育是扎实的基础工作,而管理效能则是刚性的主张,互为犄角,互生互息,必须一揽子综合统筹以形成最佳的实现办学目标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