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的临床价值

2018-08-21 09:18李英姬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格列美脲二甲双胍

李英姬

[摘要] 目的 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的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该校门诊就诊的11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采用格列美脲治疗,观察组57例,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对比,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前,组间在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初诊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1(b)-0069-02

2型糖尿病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1]。胰岛素注射是临床上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式,但由于多数患者在初诊时难以接受胰岛素治疗,故而,该研究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常规饮食、运动的基础上,以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方式对就诊的57例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其中男32例,女25例,患者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8±4.3)岁;观察组57例,其中男33例,女24例,患者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4.9±4.9)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进行常规饮食与运动指导;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格列美脲(国药准字H20010572)治疗,口服用药,3 mg/次,1次/d;

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强化治疗,其中格列美脲的用药方法与用药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患者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93098)治疗,0.5 mg/次,3次/d;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下降至7 mmol/L时,将格列美脲用药量调整为2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2周。

1.3 观察指标

①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包括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②对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分泌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对比;③对比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④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8.4±1.5)mmol/L、(15.8±2.3)mmol/L、(11.3±1.6)%;对照组分别为(8.5±1.6)mmol/L、(16.1±2.4)mmol/L、(11.2±1.8)%;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4、0.681、0.313,P=0.366、0.249、0.377)。

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7±0.9)mmol/L、(9.3±1.5)mmol/L、(6.3±1.0)%;对照组分别为(7.9±1.1)mmol/L、(11.3±2.4)mmol/L、(8.4±2.1)%;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11.686、5.335、6.816,P=0.000、0.000、0.000)。

2.2 两组胰岛素分泌指数、空腹胰岛素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5.5±1.0)、(1.9±0.4)mIU/L;对照组分别为(5.7±1.2)、(1.8±0.5)mIU/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7、1.179,P=0.168、0.120);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1.8±4.3)、(1.0±0.2)mIU/L;对照组分别为(24.9±3.5)、(1.4±0.3)mIU/L;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23.013、8.376,P=0.000、0.000)。

2.3 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为(7.5±1.2)d,对照组为(9.4±1.4)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7.779,P=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观察组中共5例发生低血糖现象,占8.8%,对照组中3例发生低血糖,1例出现胃肠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728)。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该种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项重要疾病[2]。2型糖尿病则属于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约占据了全部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临床上必须予以充分重视,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尤为重要。

临床研究显示[3],胰岛素抵抗(IR)与胰岛素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为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作用机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多可见β细胞功能缺陷等病理生理表现,促使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4]。且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不仅可见血糖水平显著升高,同时还可见血红蛋白升高現象,有研究显示[5],多数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9%。因此,对于该病患者,临床上需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以尽可能减少高糖毒性,改善患者胰岛素β细胞功能,进而达到延缓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临床研究显示,对于部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其短期强化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且停药后,患者血糖水平通常可处于“缓解期”,其血糖水平与正常水平较为接近。胰岛素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式,但由于多数患者对于胰岛素注射治疗具有较大的担忧、恐惧情绪;同时对于社区患者而言,受各项条件的限制,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大;因此,多数患者更易于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该研究中为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观察组57例患者实施联合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其中格列美脲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其属于新型黄酰脲类长效降糖药物的一种,该药物具有胰内和胰外双重药理作用,胰内可有效的刺激胰岛细胞,有利于增加胰岛素的释放量,进而可发挥急性降糖功效;而在胰外则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而可达到增加葡萄糖代谢、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的效果。而二甲双胍同样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该药物可有效的抑制糖原异生与分解,同时还可抑制肝脏毒对葡萄糖的输出情况,可有效的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能够显著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量,进而可达到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的效果,对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有重要价值。且该药物主要在小肠吸收,用药后2 h其血药浓度便可达到峰值,且生物利用度可达到50%~60%左右;且用药后,药物可在肠壁聚集,可达到血浆浓度的10~100倍,且不会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够以原形方式随尿液排出,安全性较高,可避免给患者造成严重不适感[6]。将其与格列美脲联合应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可发挥协同作用,可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临床上需予以充分重视。

综上所述,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并有利于促进患者胰岛素分泌情况,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亚梅.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联合短期内强化治疗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9):3348-3350.

[2] 许荣,邹晓琴,吴翩,等.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或/和吡格列酮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9):742-746.

[3] 张红.二甲双胍和格列美脲早期联合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2012,22(5):1519.

[4] 张云萍.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3):18.

[5] 郭晓叶.探讨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1):27-28.

[6] 奚亞楠,沙银春,焦国伟,等.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强化治疗效果对比[J].中国处方药,2015,13(12):49-50.

(收稿日期:2017-10-26)

猜你喜欢
格列美脲二甲双胍
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的效果研究
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吡格列酮三药联合 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探讨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的疗效
二甲双胍+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的效果研究
二甲双胍治疗喹硫平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
探析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