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毅,段惠峰,史振娟,白 晶
[作者单位]454000河南焦作,解放军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董毅,段惠峰,史振娟,白晶)
抑郁症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据统计,有20%~50%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一般在脑卒中后0.5~2年内最为严重,脑卒中后抑郁最早被称为“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正式定义为脑卒中后抑郁[1,2]。目前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主要以抗抑郁药物为主,但单纯药物治疗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效果不佳,研究显示,对患者实施延续性心理护理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但传统的延续性护理多采用上门、电话等方式进行[3],效率不高且对于住址离医院较远的患者实施较为困难。微信为近年来广为普及的一种即时通信工具,在脑卒中后抑郁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笔者将微信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现将其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6例进行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4]中的相关诊断同时符合《2010 版美国抑郁症治疗指南》[5]中的相关诊断;(2)神智清晰,可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3)知情同意;(4)拥有智能手机,并能使用微信进行交流;(5)无读写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患者;(2)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9~63岁,平均(52.18±5.09)岁;病程(3.28±1.09)个月。 观察组男 20例,女 18例;年龄 46~62岁,平均(50.18±3.81)岁;病程(3.93±1.26)个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加以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并在患者出院前发放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宣传资料,登记患者电话、住址等通信信息,采用电话与上门相结合的延续性心理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给予心理干预。
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微信的延续性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成立延续性护理管理小组,由2名医师及4名护士组成,均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临床经验5年以上;(2)申请微信公众号,取名为“爱心之家”,建立患者微信群方便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3)将“爱心之家”公众号与患者交流群的二维码打印后在患者出院前派发,要求患者关注该公众号并加入群聊;(4)护士主要负责脑卒中后抑郁相关知识的收集与发布,鉴于老年患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发布时尽量以图片、视频、音频等较为直观的信息,使患者更容易接受,由护士长审核后发布。每周发布2次信息,每周不同主题,第1周心理疏导及脑卒中后抑郁基础知识。第2周为脑卒中后抑郁常规情绪释放方法。第3周为成功控制案例分析。第4周为院外护理指导与复诊要求。次月重复上述步骤,延续性护理共半年;(5)护理小组成员每天抽空到病友群与患者进行交流,医师主要负责接受疾病相关知识咨询,解答患者间讨论激烈的问题。若患者1周未出现在群聊由护士长电话联系,告知其积极参与群聊的意义。护士则每周选取10~15例患者进行微信视频聊天随访,每位患者每月随访1次,每次时间控制在30 min内,通过交流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存在负性心理的患者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其余时间患者可以随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两组患者延续性护理均持续6个月。
1.3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由2名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在出院前及出院半年后进行测评,要求在30 min内完成问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6]进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评估。 SAS 量表定义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60~69分者属于中度焦虑,≥70分者为重度焦虑,该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33;SDS量表定义53~62分者为轻度抑郁,63~72分者属于中度抑郁,≥73分者为重度抑郁,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26。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 Quality of Life,WHOQOL-BRIEF)[7]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4个方面24个条目和总的生存质量及总的健康状况共26个条目。采用1~5级记分法,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均设定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等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SAS、SDS测评结果对比
表2 两组患者WHOQOL-BRIEF测评结果比较
脑卒中抑郁的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缺乏、情绪低落等,严重者甚至有轻生的倾向,脑卒中抑郁虽不至于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对其注意力、学习能力及记忆功能均有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8]。延续性护理指的是患者在由医院转移至家庭或社区过程中,医护人员提供连续的、协调性的护理服务,是对医院护理的延伸,包括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健康教育及家庭护理指导等内容。但传统的延续性护理多采用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的方式,对于家住边远山区的患者实施较为困难[9]。近年来我国智能手机普及,微信因其完全免费、方便快捷受到使用者的欢迎,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手机信息支持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通过定时向患者手机发送健康信息能够对患者起到警示作用,起到一定的行为干预作用,另外,通过微信平台向患者定时发送按时服药等健康提示信息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回归家庭后远离医护人员的指导,容易遇到许多健康上的问题,加上脑卒中后多有偏瘫等后遗症导致其容易出现社交自卑等自我否定情绪,而引起其社交等相关功能的退化,若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容易导致抑郁的发生[10]。该研究发现,与常规延续性护理模式效果比较,采用基于微信的延续性心理护理模式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其原因可能是这种护理模式建立了患者交流微信群,加强了患者与外界的沟通,有效避免了脑卒中后患者因后遗症行动不便而减少外出所引起的社交功能功能障碍,通过微信群聊还可以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使患者更愿意配合治疗,向医护人员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另外,微信平台的使用还可加强病友间的联系,方便各自在康复过程中心得体会的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健康小知识宣传,相较于传统的健康宣传手册,具有形象生动、患者更容易接受且方便随时随地反复阅读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更加了解,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