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团排练,音乐情境教学的有效形式

2018-08-15 00:45张润泽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乐团排练声部

■张润泽

学校的日常音乐活动中,除了器乐比赛与展演,合唱团、民乐团、舞蹈队等社团,更是学生愿意展现自我艺术特色、实践音乐能力的活动。相比于音乐课堂中的体验活动,艺术排练的作品更统一、人员相对固定、进行的时间更长,所以除了熟练技巧完成作品之外,更是需要指导教师架设情境、剖析作品,带领学生区分于平时的独奏,对乐团合作形式有更深的体会。教师除了运用艺术特长本身增进学生间的合作默契,对于作品作者的意图、作品构造以及对作品的解读有更深的塑造。

一、中学生乐团排练的特殊矛盾

1.艺术训练时间与日常学习生活时间分配的矛盾。

刚从小学升至初中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目标与节奏紧凑的文化课学习。音乐作品的精致演绎需要学生课余的精力与投入。每周固定的排练时间要求学生往返于学校携带乐器,甚至大件设备的搬运,高质量的作品更需要学生有一定时间的投入。

2.乐团的组建运行与学生升学的矛盾。

很多学生从小都有着方方面面的乐器学习经历,但由于社会艺术培训渠道的层次不齐,以及学生对器乐学习投入的精力不同,使得学生的艺术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统一。一定时间的磨合与训练固然可以大大提升乐团的凝聚力与表现力,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乐团会因为升学、毕业、课程分配等陆续更替成员,从而影响乐团的稳定性。

3.学校艺术生活目标性任务与乐团排练的矛盾。

面对学生配置的更换以及学校文化生活成品展示的需要,让学生演奏整齐,解决技术负担,让乐团这辆大车跑起来,似乎总是乐团负责教师最大的心愿。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磨合各声部之间的节奏对位与音符整齐,成品展现前再强调学生的演奏状态,但似乎平时技术的堆砌与音符的完成,与作品的表现和文化底蕴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或是对自我演奏能力有充分的审视与提高,排练的效率也打了折扣。

二、植入“情景”,引导学生建立“美”的目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相比于其他学科,音乐课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与感官。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发现作品的音色美、意境美、创作美,才能激发学生“美”的演奏,对声部间的配合建立主动意识而非机械熟练的演奏手法。

所以教师除了教授谱面的音符本身,更需要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境构造,让学生带着对作品的理解,对音响声场的追求进行排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作品的完成以及层次意境的表现,在奏响音符的那一刻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三、案例分析

在学校的节日庆典中,我为乐团的出演选定了一首民乐合作作品——《彩云追月》。其风格轻快独特,描写了人们平凡生活的轻松写意,彰显了典型的广东民间音乐风格。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竖笛、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彩云追月》作为一首民乐题材的欣赏类课程,收录于中学课程的八年级教材中。以不同声部乐器音色叠加交替带来的联觉效应是这首作品主题彰显的关键。面对这支由八、九年级团员组成的民乐队,我正好将《彩云追月》这首作品既作为对新八年级学生音乐课程的预设,又是让九年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音乐内容的一次回顾。

我首先阐述了《彩云追月》是表现人们居家乐业快活闲适的生活写照,而艺术又高于生活,为了表现美好与憧憬,作者取名《彩云追月》,寓意是仙人驾五彩祥云奔向月宫。那么云追月的场景应该是怎样的呢?

学生立刻反应到,就在这一个“追”字上!

究竟是如何追赶的?

学生七嘴八舌,觉得是互相交叉而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羽化而登仙的场景更是。

我继续追问:“那么天空,有云和月,在我们的乐队当中,如何表现这样一个互相交叉而行,忽明忽暗的情景呢?”

有七年级的学生立即回答:“可以通过各个不同音色声部的交替,模仿月亮,还有云之间的互相交错。”

我对他们的想法提出了赞赏。接着我补充:“怎样的声部,可以代表月亮,而怎样的声部又能代表云?”

九年级学生回答道:“弦乐声部非常的婉转,线条性很强,它就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样。”

我转而问八年级还没有学过这首作品的学生:“那么什么声部像月亮一般呢?”

学生立刻回答道:“是清脆的弹拨乐声部。”也有的学生说觉得吹管乐的声部声音非常明亮,就像是夜空中的月亮。

接连的想象让学生对于声部的分配有了非常感性与理性的了解。我打算从声部的强弱和音响效果上下手,继续刨根问底。通过云追月时天空的忽明忽暗,学生联想到音色的强弱对比是对情景最好的表现。

至此,声部间音色不同的表现,作品强弱对比的作用,作品整体的演奏基调就全部引申出来了。

在《彩云追月》的第二段落,所有弹拨乐的声部有一大段的长音,而在此部分弦乐声部却是非常悠长的,旋律非常明亮。我分别让学生单独进行声部训练,体会音色的区别。

我问道:“那么这一段的主旋律,是进行在月亮上,还是进行在云上了?”学生说:“现在是弦乐声部主奏,那么我们的主角是云。”

“非常好,那么我们的弹拨乐声部,作为月亮被遮住了,它的音色应该如何?”学生立即联想到,它应该音量小一些,这样才能够让弦乐声部的音色突出。

在乐队作品的演奏当中,除了音量强弱的取舍,还有音色的控制。

我补充道:“如果在夜空当中有晚霞,有风,又有各种闪耀的星光,我们还能顾及彩云的魅力吗?所以我们这整体夜空的状态,以及月光的色彩应该如何?”

“应该静谧、单纯。”

“那么从声音上呢,它应该有较大的起伏,或者有丰富的音乐处理吗?试想一下,作品进行至此,现在所有听众的注意力都已经在漂亮的彩云以及动人的弦乐声部上,所以弹拨乐声部和低音声部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恍然大悟,应该用弱但平稳保持的音色去演奏,以起到对弦乐声部的衬托。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作品的立意以及各声部在乐队当中的作用有了深刻的体会,对音色上互相映衬的选择与审美能力有了丰富与补充。一遍遍的排练,与其说是技巧的熟练,更像是带着学生飘然洒脱,撒水袖而直上云霄了,排练也不再是枯燥的机械操作。

四、如何设计与架构合适的作品情境

从作品的选材上,需要我们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又不能缺乏高度与艺术深度。不可以将展示技巧作为学生社团排练活动的主要目的。教师应结合学生音乐课中听过的作品或接触过的音乐风格进行作品的甄别与挑选,有助于学生加速对情景的体验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学习。

从问题要求的提出方式上:点要小而具体,简单而直白,在训练过程中应以乐句、小节,甚至关键音符进行重复练习,切不可脱离作品本身,遍遍通,在学生的意识中要有“雁过留声”的作用。教师应以此反复刺激,形成固定的演奏模式,细致雕琢作品。

从作品背景结构出发架构情景,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联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引导学生将作品表现需要的演奏手法与处理和情境中的感受紧密地连接起来,从不同的维度解读作品,全身心感受经典之作的魅力与作曲者的别具匠心,以此降低重复排练的枯燥感和教条式。

五、总结

在乐队排练中,学生奏响乐器,是情境中的第一人称,更是作品演绎的当事人。这也给予我启示,在平时音乐教学的活动课中,体验与实践需要更多形式,尽可能地开展体验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情景构造,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打破羞涩,解除与作品的隔阂,真正地到音乐作品中去演奏、体验,哪怕只是节奏律动的尝试。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深入、多元地掌握作品,或是使用乐器,或者是亲自演唱,或是分角色表演。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体验和思维的碰撞,可以对音乐内容的吸收和音乐课程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

猜你喜欢
乐团排练声部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两个大忙人
多声部视唱训练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滚烫的交响灵魂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