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8-08-15 00:45孙小星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负数数轴题目

■孙小星

学生刚进入初中,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新鲜、好奇,也对各学科都有着一定的期待和信心,可是有的学生入学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如何才能让七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持久呢?笔者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可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上好开学第一课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较为迫切,教师要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上好开学第一课,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做良好的铺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1.让学生理解数学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正数和负数”,介绍正数和负数的由来,古人在实际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两人相互借用东西,对借出方和借入方来说,同一东西具有不同的意义;再如从同一地点,两人同时向相反方向行走,离开出发点的距离即使相同,但其表示的意义却不同。久而久之,古人意识到仅用数量表示一个事物是不全面的,似乎还应加上表示方向的符号。因此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解决被减数小于减数等问题,产生了负数。

2.借助实物或图形,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可引导学生做好相关的实物准备,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利用测温计、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存折的存入与支出、东西方向等的表示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负数,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在本节内容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设计问题,如:为何会产生负数,有必要认识负数吗?数学在生活中有用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设问巧妙、有趣,方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平均值”时,笔者出示一个问题情境:身高1.6米的小明在平均水深1.6米的河里游泳会有危险吗?待同学们思考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丢一根肉骨头在地上,问狗走怎样的路线去吃这根肉骨头,学生被逗乐了,说狗肯定是直接扑上去,不会拐着弯过去的,从而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把问题设置在颇具趣味的情境下,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见,教师在教学内容之外,还要不断探究、尝试变化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面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倦怠,教师可以尝试讲授法、谈话法、发现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等,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愿望。如:对于概念教学,笔者通常采用读书指导法,在黑板上写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学习了数轴之后,我们通过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用发现法探究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规律;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之后,可以设置谈话法练习单,让学生通过组内交流探究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如计算出 6÷(2+3)与 6÷2+6÷3不相等,6÷2 与 2÷6 不相等,6÷2÷3 与 6÷(2÷3)不相等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组内交流总结得出:除法不具有分配律、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师变换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四、注重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学生数学成绩提高了,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1.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不是把每个字读完就可以了,笔者在教学时强调要分三步读题目,第一步:通读,将整道题读一遍,大概了解题目的意思。第二步:慢读题目,找准关键词。第三步:精读关键词,体会它在题中的作用,有没有隐含条件。例如:点A为数轴上表示-2的点,当点A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后到点B,求点B所表示的数。本题通过第一遍的泛读把握大概的意思,知道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点的移动,第二遍再细读题目,找出关键词是移动,仔细体会关键词会发现隐含条件,移动可以是在数轴上向左移动也可以是向右移动。第三遍再把整个题目读一遍,选择解决的方法,本题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画数轴,借助图像解决问题,第二种是列式表示,在-2的左边4个单位可以列式为-2-4,在-2的右边4个单位可以列式为-2+4。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读数学题不再是一目十行了,也学会圈画关键词了,教师要及时表扬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的学生,使之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解题之后进行反思小结,培养归纳小结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如:

根据乘方的意义可得:

24=2×2×2×2,34=3×3×3×3,

(2×3)4=(2×3)×(2×3)×(2×3)×(2×3)=(2×2×2×2)×(3×3×3×3),

即 24×34=(2×3)4。

(1) 猜想 am·bm= 。

学生猜想之后,教师可补充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即积的乘方等于乘方的积。

(2) 根据上述信息,计算:(-0.125)2009×82009。

(3) 探究计算:(-0.125)2009×82010。

学生根据上面的探究获得的结果进一步得到启示,运用得到的规律可以解决问题(3),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的问题,理解更深刻,学习积极性也会进一步高涨。

3.帮助学生养成及时整理错题的习惯。

请学生准备数学错题本,这样对学生查漏补缺非常有帮助,让学生养成订正的习惯,笔者要求学生订正的时候要写明原来做错的原因,写全这一题的解题过程,写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注意点等。这样不仅仅订正了题目,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正确的学法指导,能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负数数轴题目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数轴的作用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学好乘方四注意
如何学好数轴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
追根求源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