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摘 要】慕课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在信息时代中寻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创新性与适应性,也要守住思政课教育工作的初衷与根本。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教育;创新模式;坚守
互联网+带来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浪潮已经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根基,而“慕课”(MOOC, 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这个发端于美国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其强大的在线共享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化壁垒,更让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慕课”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该何去何从?
一、“慕课”时代下思政课教育面临的挑战
选择多样化 随着慕课的普及,高校之间的授课界限被彻底打破,自2011年以来,国内外诸多著名高校纷纷加入了EdX、Coursera、Udacity等慕课联盟,在这些共享平台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进度选择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目标。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再也不是从前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慕课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在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新媒介新技术的学习也需与时俱进,结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做好他们引航领路的思想导师。
交流虚拟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仅限于面对面的你问我答,而“慕课”的出现对于传统课堂的交流方式提出了变革性的挑战,学生们隐匿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下,不再有现实中众目睽睽下的羞涩,网络课堂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更能展现自我,也更为随心所欲,虚拟空间的匿名留言方式也为一些学生的不良言论提供了保护伞,而网络共享平台的传播性也难以控制。因此,慕课时代下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走出新思路,又如何“固守本源”是我们一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慕课”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教”与“学”的模式互补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围绕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和加强规范管理三条主线指导大规模开放课程建设”。“慕课”的出现,正是促进了教师对于教学思路的反思以及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它以参与规模大、开放程度高等全新的教学模式向传统中国大学以“教”为主的小众课堂的教授模式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随慕课而生的“翻转课堂”更是彻底颠覆了曾经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其体验性以及互动性,反映了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自“05方案”实施以来,关于思政理論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论灌输,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层次探讨,对于新生代的90后甚至00后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彰显个性,通过网络获取的知识纷繁复杂,对家国认知、舆论事件都有自己的想法,“慕课”为他们提供了探讨研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既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同时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但以“学”为主的模式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慕课发展不能盲目效仿他国模式,而思政课教学更需立足本国国情,在开放网络言论探讨的同时,也需要教师把握主流思想方向,正确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教”与“学”的不断契合中,促进思政教育的革新,既要发挥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又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 慕课为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课有其明确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及原则性,线下教育中老师们对于政策的讲解容易走向照本宣科而让思政课程的课堂气氛很难活跃,而同学们也没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的权利,而大规模的线上开放课程让学生们的选择不再单一,他们可以按照喜好选择适合自己也兴趣所向的思政课程。同时,在高校中我们往往面临师资力量悬殊,纵有“海纳百川”之心却“独木难支”的困境,慕课在为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余地,高校思政教学可以利用线上平台与线下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线上授课——线上提问、讨论——布置作业——线下人文关怀,责任培养的教育体系,让线上课业教学的灵活机动与线下人文关怀的指导引领做到全方位模式互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除此之外,慕课使得思政课程不再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云学习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将生活与慕课紧密相连,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咖啡馆等公共场合,移动终端均可接入,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将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新媒体技术的多重应用 在互联网构建的时代下,新媒体的使用已经从最初的工具性作用转为了控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大主体角色。思政课教学在以慕课作为传播路径的创新背景下,同样需要各种新媒体的辅助传播以达到其广泛的影响性。QQ、微博及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几乎覆盖了学生群体的网络沟通方式,思政课教学的慕课成果不仅可以在线观看,老师们还可以通过QQ、微博及微信等多种方式共享慕课视频,让同学们在休闲同时,关注当下时事政治,同时发挥慕课中教与学的一体化优势,让同学们大胆发声,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同学们有所信,有所不信,真正做到明辨是非,不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
三、“慕课”时代下思政课教学也需“墨守成规”
“思想引领”地位不可动摇 慕课的广泛使用,使得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公众平台宣扬代表着民族及自身利益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立场,而我们的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常常难以辨别真假,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新时代下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思政课教学无论其模式如何变化都需要紧扣时代主题。和思政课相比,其他专业科目的授课初衷为“授业”与“解惑”,这是一种知识的单项灌溉模式,突出特点是它的实用性。而思政课则以“传道”为目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践行,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突出特点是它的意识形态性。在慕课这一网络背景下,专业科目的模式变动对于知识传输的影响并不大,而思政课这种注重于意识形态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学生的心理以及情绪反馈的收集则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我们需要利用慕课平台下点对点的师生互动以及群体共享互动模式引导大学生对于现今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并且要在教学中突出强化大学生良好媒介素养的养成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客观分析,评估各种媒介讯息,合理利用媒介资源,以实体事件循循善诱,表明立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辨别判断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下,不断强化其理想信念,提升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这一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点无论思政课程授课形式变化如何也必须严抓不懈。守住思政教育的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内蕴的体现,也是高校育人的根本所在。
“实体”交流必不可少 在慕课时代下,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展,大数据模式下生产的信息精彩纷呈。但是,仅仅注重网络教育力量达到的宣传效果仍是“技术层面”的沟通,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不可能只追求虚拟空间的沟通模式,面对面的互动方式,更有利于意识形态的细致捕捉以及情感的近距离交融,网络文字下隐藏着的内心状态也只有通过“实体”交流中从语言里感受到的情绪体验才能够真正触及,话语的温度和力量在短距离的沟通模式中更有打动人心的效果。而在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与影响中,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诚挚与关怀,老师也能从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中感受当下学生的真实精神风貌,更深层次了解同学们的整体状态,并对需要重点引导的同学印象更为深刻。同时,学生之间的实体互动也更有利于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以及情感交流,这种直面对方的交流方式,是其它虚拟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慕课时代下思政课程的线下作用仍然不可或缺,模式变换的路径里我们仍然要让思政课教育守住根本,不忘本源。
【参考文献】
[1]丁姗,钟静.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策略调整[J].中国高等教育,2012(03)
[2]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3]林志香.互联网+慕课:思政课教学及其艺术突破 [N].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4]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11)
[5]佘双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