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清
【摘 要】合理运用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借助还原想象、具化想象、拓展想象等方式,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深入解读、深度思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和语言素养。
【关键词】合理想象;真实学习;阅读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是围绕教师展开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要让学习真实发生,就需要重新审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只有善于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关系,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状,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想象、主动收获,方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有所提升。
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让学习真实发生”理念是如何借助想象这一方法有效落实的。
一、教师点一点,还原想象
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较长的句子,大致读懂课文意思,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并熟练运用自学这一最为常用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他们走进课堂之前,学习其实就已经开始了。那么对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教师又需要关注什么呢?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摒弃常规的字词朗读检查,先听写了一个生词“帐篷”,让学生对自学内容进行还原想象,并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点集中在“篷”的字形上,在书写正确的基础上提醒学生要把这个字写美观,尤其要注意其中的两个捺。
这样的教学环节巧妙地设计在了学生自学未到之处,既关注了学生的客观学情,又契合了本课的生字学习目标,提升了学生的书写水平,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拨一拨,具化想象
本课课题是《山谷中的谜底》,那么课文里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迅速地联想文字,搜集信息,并用文中的语言进行作答。显然这些问题的解答无须教师过多地干预和帮助,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进行。此举一来摸清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实情,二来也为下一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奠定基础。果然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应的答案。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里旅行者发现的内容,想一想哪一句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于是,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就聚焦于课文中最精彩、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此时,课堂学习状态由平直向阶梯状上升,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在悄然进行。对于这句话,学生朗读起来没有任何难度。然而当教师将这段文字隐去,让一名学生试着还原,想象画面说一说时,学生卡壳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如何才能准确说好呢?需要借助句子中的哪些重点词来记忆呢?于是,“积、弯、落、弹”这几个关键的词语被重新审视,“一定程度、富有弹性、压力减轻、立即反弹”这些具有画面感的词语被重新想象,学生对文字的感知与理解由平面走向了立体,由静默走向了生动。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教师趁热打铁,再次挑战学生的想象思维:“如果把文中‘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换成‘不断可以吗?”一时间,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甚至主动用身体进行动作演示。文中最具教学价值的一段语言文字,就在学生的主动想象学习中被消化、被吸收。学生在想象中理解,在表达中深化。此时教师笑观不语,无教胜有教。
三、教师推一推,拓展想象
对于励志美文,很多教师都针对其中蕴含的人生启示大讲特讲。而在此课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对启示本身的理解,更多的是对这个启示延伸出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态度的思考,而这些也正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应该学有所长之处。
在教學的后半段,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个启示让他们想到了哪些词句、哪些人物,以此来拓展对启示的认知与理解。当学生不约而同说出“勾践卧薪尝胆”时,教师及时出示《卧薪尝胆》这篇三年级就已经学过的课文,并让学生给它加一个结尾。学生自然就把学到的启示运用起来,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内化。而最让人感叹的是课堂结尾处,教师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重磅话题:“如果把《山谷中的谜底》和《卧薪尝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它们讲述的是同样的人生启示,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呢?”以此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我们该如何正确阅读,如何正确写作?
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必须是主动而真实的。这节课的教学只是一个例子,它向我们昭示着合理想象、真实学习的课堂是美丽的。我们不妨从这里开始思考,真正关注和改变课堂中发生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课堂里获得真实的改变,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语用能力和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哈里斯.想象的世界[M].王宇琛,刘晓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