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活美术”与中华传统审美教育的文化体验

2018-08-10 05:54魏思东
教师·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传统文化儿童

摘 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当代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带领着儿童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品味传统文化之美,利用身边“活的教材”来了解中华文化的“根基”,既可以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又能够让儿童在直接且真实的体验中获得对人、事、物全面的认识。由此,从生活入手,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帮助儿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情趣美、人文美、自然美和包容美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儿童“生活美术”;传统文化;审美教育;文化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8

作者简介:魏思东(1969—),男,福建柘荣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教师,高级教师。

笔者有幸跟随著名美术教育家、教育部美术新课程美育专家、福建省名师培养对象实践导师侯令一起参加了全国美术欣赏教学观摩、全国特色艺术作品展、京津两地美术教育学术交流会等研修活动。晴朗的早晨,玻璃窗外一片银装素裹,外面的一切都笼罩上一层厚厚的白雪。下雪了!一种久违的感动在一瞬间被惊醒。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参观了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的一段保存完好的明皇城。这段明皇城主体包括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几个部分,城墙外围护城河已经被一片梅林所覆盖。在冰雪的映衬下,透过凌寒的梅花与肃穆的青砖,依稀可以想象出当年皇城雄伟的气势与巍峨壮观建筑形制。我们感叹中华文化在建筑上的巨大成就,就连城墙上“八国联军”留下的侵略者的签名印记也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沧桑,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切的心灵伤痛。另外,角楼内法国人主办的以“春”为主题的中西画展,也与如今新时代中国的繁荣不谋而合。

活的生活,活的教育。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与乡村也都有这样“活的教材”。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美术学科在儿童“生活美术”的开放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身边“活的教材”来了解中华文化的“根基”,展示自己文明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最集中反映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上。中国建筑追求人与建筑“浑然天成,生活空间幽远空灵”,庭院景观更加注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因此,教师和家长若能与孩子一起走进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历代的庙宇、民居、塔桥等建筑,通过观察、摄影、写生、记录等方式来发现中国古代建造的造型特征、基本结构、布局样式、装饰特点、彩画方法以及美化和实用性功能等,就可以感知建筑的美与我们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通过品读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们知道建筑就是人文思想的生动载体,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人文审美的完美呈现。

儿童的美术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完全取决于美术作品是否为儿童真实生活的反映,美术作品无论是线条、色彩还是构图是否为儿童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和感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故土情、乡情是最为生动的“活的教材”,这也是儿童“生活美术”最为直接的真实体验和表现。

如今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已渐渐地成为生活在大都市中人们休闲的一种潮流和享受精神大餐的一种习惯。在博物馆、美术馆中,人们不但可以扩大自己的眼界,提高文化修养,而且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汇,越来越多成为满足市民欣赏、娱乐、体味传统和现代的多重精神需求。

第一次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油然而生。这里展出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27件艺术珍品皆以大自然为主题,用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来呈现。艺术巨匠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雷诺阿、塞尚、梵·高、高更、透纳、霍普等人的杰作,以对人类眼中不同面貌的自然界的表达,彰显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当这些平时只能在书籍中才能看到的作品活生生地摆放在自己眼前的时候,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人格修养以及对自然界的自我诠释和探索,在作品中展露无遗。此时,语言已经变得苍白,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默默地驻足、细细地品味。

生活与美术密不可分。生活之中各个角落都可能存在艺术作品,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好的“教材”。我们不经意间就可以发现“传统美”的存在。中国的家居“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将建筑、山水、植物有机融合、生动展现。可以说家居就是人与生活的一个美与自然的完美生命体。

在家居图案的选择和装饰上人们还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从自己庭院的布局、门窗的图案,客厅家具的样式和风格、自己穿着的帽饰、服饰、头饰以及生活的各式物件等,在形式上特别寓情于景,在色彩上重视情景交融,在内容上,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为此我们也就不难发现梅、兰、竹、菊,江、河、湖、海都已成为人们追求高尚品格和人文精怀的首选内容。

儿童“生活美术”就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学习目标,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审美、想象、创新、表现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看法和认识,是一种先进的创造教育的方法和新途径。

儿童“生活美术”的探究中有助于儿童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四美”的认识与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趣美

儿童“生活美术”的情趣美。通过鉴赏传统文化中有趣的事物,激发儿童更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激发儿童探索世界的欲望,这是抒发儿童情感和让儿童认识世界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注重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让儿童在美的熏陶与感染中,生成更多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以传统文化作为审美对象,探知其中蕴含的“情趣美”,可以让儿童在富有美感的情境中,发现传统美的奇妙之处。

情趣滋养人性。儿童有着与生俱来对生活和自然感悟的天性,其探索意识、创新能力也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重视和保护儿童最为淳朴、纯真的童心,诱发和激励他们探索世界的天性,感受艺术语言的丰富色彩,领略艺术语言的风姿绰约,帶领儿童在自然与生活的状态下对身边的物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描摹和赏析,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活美术”的活动中,让他们在生活的“关怀”下,感受中华文化的情趣美精神。

探究中华文化的“情趣美”真诚的表达,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参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记忆,结合诵读唐诗、宋词、《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美文的意境美和描摹“传统字画”的方式来带领儿童学习、理解、欣赏和感受 “中华文化经典”情趣美。

中国画是形象承载中华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载体。在中国画《彩墨游戏》《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画扇面》等系列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用中国画“墨法”与“笔法”的“笔墨”体会,用儿童“生活美术”的视角,表达和理解生活中物像情趣美的造型、色彩、线条节奏、旋律等艺术美的基本要素。

教师和家长还可以转变儿童的学习表达方式,通过引导儿童用便捷的网络媒体和书刊查阅相关文化经典情趣美的背景资料,丰厚人文信息,让儿童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从而使儿童能准确地借鉴和学习人文历史,以实现更好的创新探究就是理解中国文化的艺术美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情趣美是儿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情感体验活动。教师应教会儿童观察生活中的花鸟虫鱼、山川物态的笔墨情趣,向生活学习,以丰富多彩的“笔墨”方式与儿童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情趣美精神,让他们在动口、动脑、动手、经历认知、情感和实践活动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最终实现艺术的创新能力。

二、人文美

儿童“生活美术”的人文美基于儿童生理和心理以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的观赏以及儿童身边目所能及的生活与自然的观察、比较、分析、感悟、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让儿童在自我的探究中理解中国文化的人文美。

人文美是启发儿童创造性的最有效动力。儿童在生活中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观察图片等方式,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相共同的生活化探究性学习,自主发现人文美的秘密、探究美的规律,在教师美的启迪下,将自己潜在的审美智慧发挥到最佳的水平。教師应将大自然的美与社会生活的美等,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并为儿童营造出独特而丰富的学习环境。

观察的习惯就是创造的“人文智慧”的重要途径。在生活美术的实践环节,教师通过对所画事物的造型进行上色进行观察来增加学生对美的感受。引导儿童在分析、对比、综合和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事物的整体和局部的认识和感知,这对儿童以后在写生时,对所观察的从理解到概括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生活课堂教师更注重将生活化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呈现给学生,使儿童得到情感体验和交流的机会,最终实现在艺术的探究中理解中国文化的人文美。

中华传统节日最富人文内涵。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要在皓月高悬的夜晚,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教师和家长通过“元宵节里挂彩灯”活动收集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使儿童了解风俗习惯,从中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文化带来的乐趣,观察、认识和了解的彩灯结构、造型、色彩入手。教师和家长与儿童一起制作彩灯,让儿童掌握彩灯剪纸、拼贴、的制作方法,完成彩灯的设计制作和布展,喜猜灯谜、赏月话秋,在节日氛围中感知元宵节的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的人文特点。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带领儿童参加当地举办的“燃灯放焰,共吃元宵”等的系列活动,使儿童进一步感受中国文化中自然、人文、情感和历史的价值,理解中国文化的人文美。

三、自然美

儿童“生活美术”的自然美立足于传统中国画重“山水”,擅“景”,山水画其实是中国传统的“借物喻情”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让儿童认识自然美,不仅可以培养其更为开阔的视野,使之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使之生成更为广阔的心胸,在对自然的审美中,树立纯净、快乐的世界观。

儿童“生活美术”的审美体验是在艺术写生中完成的。自然美体验是在尊重儿童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艺术设计活动中的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设计的方法,完成一次次愉悦化的个性美探索之旅。这对建构儿童“生活美术”设计的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的个性美的基本要求有着划时代的深刻意义。

通过描绘自然之美,传达人的情感精神与追求。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强调现实是艺术的根源,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古代画家常常游历名山大川之后将景致默记于心,再以笔墨画出胸中丘壑,表达故国之思、家园之情。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徐扬的《乾隆南巡图》等的山水意象,亦有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宋徽宗赵佶的《桃鸠图》、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写生蛱蝶图》,这些均是写生之后再创作的典范之作。其中北宋花鸟画家赵昌更是对写生之法推崇备至,自号“写生赵昌”。曾云巢画草虫,“取虫草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使其花鸟画达到了传神、达意、抒情的至高境界。

风景写生,主要是为了儿童用色和笔法,塑造各种不同景物的形体和质感的能力,使之理解在自然的状态下景色由于环境、季节、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丰富的色调和色彩关系。

大自然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给儿童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绘画素材,瀑布、流泉、城市、渔村等大自然万物都是我们写生的对象,原野、村道、山路,树木、草垛亦是我们描摹的范本。教师和家长要在写生的实践中引导儿童不断地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不断提高自己表现自然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写生既是设计活动的开始,又是唤醒和鼓舞儿童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最关键的一步。写生也是造访自然、与自然充分接触的体验与审美的过程。通过写生的体验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儿童探索生活世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包容美

儿童“生活美术”的包容美,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庸、仁和”之美,是引导儿童全面感知事物的感知力、理解力、审美力、判断力和鉴赏力的实践力中,使之能够用爱与宽容的态度看待世界,尊重和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表现,在生活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的品性、人格与处事方式。

儒、释、道并存发展的中国文化博大而包容,向来推崇自然和谐之美。儒家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释家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家的道法自然,顺应天地,无为而治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思想,把自然和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是历史的画卷、无声的乐章,记录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清明时节汴京以及汴河两岸、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欣赏时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引导儿童选取作品的一个景色或场景进行选择性评价对审美对象的最初审美判断;其次在作品获取作品的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以及作品感知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搜集资料能力等;最后让儿童进行改进性评价,将自己的审美感悟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从而完善自己的审美情感。

无论是卷首的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茅舍、草桥,还是卷中汴河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对作品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和运用并加以修正的能力、调整或改进,能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其技术与审美的提升。包括记忆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表达能力(口头的、文字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 以激励性评价入手,鼓励儿童们从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情景,到卷尾鳞次栉比的茶坊、酒肆。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全景式地展現了汴京的繁华。

从多角度进行包容性评价,通过观察、比较和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独特性,提高容纳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吸纳他人的审美经验和理解,最终达成审美文化的包容与态度。

教师和家长要对接历史和现实,让儿童们自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并给予激励、肯定和矫正,使他们形成正确审美判断前提下的学习调控能力。积极的评价能够提高儿童们的自信心和感知力,给师生一种促进和鼓励,这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和调整。评价激励,培养儿童学习兴趣、自觉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升他们自我评价意识,形成自我超越的能力。

儿童“生活美术”的自我评价对学生美术创新、审美判断、实践创造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它可使学习者学会善于观察自己,根据已定的目标考察自己的学习活动,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儿童的“生活美术”评价力求建立儿童全新的自主化的评价模式。评价,让儿童们在艺术美与心灵相互融合中迸发出灿烂而愉悦的火花,成为成长中为智者。

儿童“生活美术”将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相互整合,帮助孩子和家长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方法,从而开发儿童的潜在的美术创造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将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相互整合,有助于帮助儿童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使其掌握创造性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方法,从而开发其潜在的创造能力。

五、结语

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或与之相去太远,都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儿童来说,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从艺术到生活,从生活到艺术,美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相信儿童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认识“传统美”的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宗白华.美学漫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3]刘悦笛.以“生活美学”反本开新出“大传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3-25.

[4]唐艺菱.谈“趣味”美学与传统美学的融合[J].艺海,2015(7):157-159.

[5]朱媛媛.水墨动画视觉语言的意趣审美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6]段文君.中国画设色艺术在水墨动画中的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

[7]刘丽娟.浅谈幼儿绘画教育[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12):177.

[8]周万鹏.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东方青年(教师), 2011(11):31.

[9]黄建新.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今日教育,2005(2):27.

[10]周 莹. 浅谈审美如何渗透到小学美术教育中[J].速读(中旬刊),2016(5):337-338.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传统文化儿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