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职责之一,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是高职院校实现其办学职责任务的有效途径。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是深化校企合作、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活力、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服务能力;
一丶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职社会服務能力的必要性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 2018年)》(教职成[2O15] 9号) 文件中,就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题。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项目建设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全面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拓展机遇,但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下,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了衡量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若失去了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就从而失去了存在意义。高职院校只有靠着自身社会服务理念的不断创新,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才能有效获得社会的支持,从而提升高职社会服务能力。由此来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丶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近年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职社会服务能力的状况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近年来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促进校企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建立校企合作丶社会服务項目中心为平台,以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培训基地为载体,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手段,有效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自2012年以来,我们建筑工程学院先后与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300余家企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中辰钢结构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成为广东省专业群体系最为完备、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较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12月,学校先后获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和“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6年8月,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成为全国16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之一。
学校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对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进行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仍然淡薄,且普遍存在社会服务能力较弱;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不完善,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从而缺乏社会服务长期发展的动力与资源。
三丶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职社会服务能力
(一)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具体地说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员、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因此应按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最高原则来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实行的“订单式”、“学徒制”培养正是这种需求的集中体现。同时,学校也针对企业所需产品与技术进行研发,以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研发产品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为使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无缝链接,与技术发展方向合拍,学校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评审。
(二) 成立《广东城建职业教育集团》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按照省教育厅“创新强校”的要求,认真研制实施“1177工程”建设规划,经过近几年牵头与各合作单位精心筹备组建,成立了“1177工程”之“1”的由广东省校、政、企三方参与的城建职教集团《广东城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理事会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组织、制度和机制保障。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形成了校企联合、引企入校、校中建厂(公司)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大力推行“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共担风险、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产教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改革。
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的特色专业学院“绿色建筑学院”也相继成立。学校与共建企业代表广州市恒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共建绿色建筑学院协议书。绿色建筑学院依托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及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联合“广州恒盛”、“广东中辰”、“华阳国际”等一批优质企业,围绕建筑领域新技术、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建筑节能等建筑技术前沿及建筑业发展趋势,创新以企业主导学校主体“双元育人”管理体制机制为目标、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订单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校企协同(技术、研究、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规划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与辐射平台建设、数字化网站资源建设、校企产教融合的“建筑业品牌文化”建设等六大任务,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国家级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适应建设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近几年以来,学校建筑工程学院先后与广州宏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州金葆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广东国众联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吉光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广州市富华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从化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合作,共同组建了由企业技术专家、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程监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讨论、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工作。充分发挥了企业技术人才、社会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四)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为了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输送渠道,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可能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学领域更广泛的合作。近几年来,学校建筑工程学院在科技副院长文建的带领下走访了一批规模较大,工艺先进,管理规范,运营标准化,适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骨干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建筑工程学院先后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通过校企合作,定期与不定期商讨有关问题,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场所,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企业实训学习,获得真正的岗位训练机会和工作经验。毕业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并在岗位工作中完成实习任务,获得一定的报酬,为社会就业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五) 实行“订单式”、“学徒制”培养,为企业输送专门人才
学校建筑工程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企业的设备、技术等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开展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共担风险、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产教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改革。学校建筑工程学院注重学生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连续几年与企业合作,先后与广州敏捷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中天集团广州分公司、广东华联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东莞市广强建筑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中辰”等多家企业达成协议,实行 “订单式”、“学徒制”培养,先后组建了5个订单班,3个学徒制班。为企业“量身定做”,积极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是实现校企双赢,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六) 全面实施“双证”教育
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双证书”制度,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专业相关的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考试(如: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取得相应职業资格证书才能毕业。这一制度的推行,使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训条件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为就业奠定了基础。近几年学校10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培训,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搭建起了校企联姻桥梁,铺平了就业的道路。
(七) 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辐射效应,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依托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和培训平台,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应用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近几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8% 以上,连续几年获得广东高校就业先进单位。有超过10000名毕业生进入校企合作理事会企业就业,学校连续几年在校园招聘中录取人数超过5000名毕业生;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共十余项。
(八)校企合作,共建“城建—穗鼎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提升高职社会服务能力
为了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建筑工程学院自2012年12月与广州市富华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城建—穗鼎工程技术服务中心” 。通过近几年逐歩完善,建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组织、制度和机制保障。2016年4月,本中心已经学校审批为创新強校“A级重大横向建设项目” 。近年来,该中心以此为平台,利用学校各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和企业的行业优势和影响,在企业的资质和经营范围内,开展建设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利用该平台,为每届毕业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校分担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毎年组织师生参加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新入职青年教师,为发展“双师型”素质教师做出贡献。通过校企合作承接社会服务项目,逐步提升了师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
[3]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 2018年)》(教职成[2O15] 9号) 文件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作者简介:
刘俊明(1956.08-),男,汉族,高级工程师 ,副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项目来源:广东省品牌专业建设资助项目(2016gzpp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