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作者谨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浅议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工作,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顺利开展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的未来打造好基础,然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涉及孩子成长、立足于世的方方面面,显得过于宽泛,难以插手。创新教育的提出为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了发力点,教师以创新教育的思想加上素质教育的基础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可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各项综合素质。
一、 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在国内已推行多年,开展创新教育不是要抛弃素质教育,相反,素质教育已经为创新教育的展开开垦了大片理想沃土。在这片沃土之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应当相辅相成。比如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即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面向未来,创新教育更应该为学生的未来锦上添花。以笔者总结的实际社会经验看来,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以创新教育的思想为灵魂开展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由此教师必须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种教育指导方针兼收并蓄地运用在教学当中,而不是对教育思想断章取义,武断地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只照顾一种教育思想,排斥另一种。例如某些教师为了突出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新鲜感”,却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看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却使学习效率降低,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二、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但如今创新教育已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教会学生创新的教育理念,也应是一种教师对教育手段进行革新的理念。教师应使用更加科学、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可从多种角度尝试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开展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糟粕,课堂提问不要自问自答,整节课唱独角戏。教师要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这一课文时,文中提到“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窃窃私语”的含义,笔者鼓励道:“有哪位同学知道‘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可以叫上自己的朋友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随即有位同学举手示意并和自己前排的同学来到讲台上,两位同学配合默契,一个将自己的双手拢成喇叭状放在嘴边说悄悄话,另一个侧耳作倾听状。两人很好地用肢体语言表达了“窃窃私语”这个成语的含义,引得了同学们的鼓掌。在这一颇有创意的课堂小插曲中,学生作为展现课本内容的主体参与到话题中来,带动了更多的学生们积极思考。
除此之外,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也成了创新教育的一股潮流。多媒体设备使得印刷在课本上的内容“活”了过来,画面生动有趣如在眼前。这种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并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
最后,在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怀疑并勇于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存疑、释疑的整个过程,可达到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的僵化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目的。
三、 如何以创新教育带动素质教育
由于是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及未来的综合素质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涵盖的面过于宽泛,从思想道德到基础能力都是其培养目标,教师实际实践起来较为吃力。创新教育赋予了素质教育生动的灵魂,使得素质教育做出的努力成为基石,师生站在上面,有了眺望更远的希望。
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与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作为花园的园丁应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将创新的意识根植在孩子们的脑海,锻炼他们将创新思维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当中去。例如在《司马光》一课,课文中司马光的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却没有惊慌,而是举起一块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朋友。这里司马光面对朋友落水的反应在同龄人中显得很不一般。司马光出人意料的举动救了朋友一命,显得尤为了不起,笔者便借此鼓舞学生开动脑筋用创新精神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此,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赋予学生一系列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推动素质教育的脚步不断向前。
良好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能使人的一生受益。开展创新教育应当从小学抓起,通过小学教师的教学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推动素质教育走得更远,更长久。
参考文献:
[1]林秀梅.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09).
[2]陈青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贵州教育,2005(12).
[3]李晚晴.试论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27).
作者简介:
林尤保,海南省三亚市,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进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