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鲜故事最亮教学最美“语用”

2018-08-08 10:22赵超
读天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故事高效课堂教学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语文课程的定义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试谈“语言文字运用”——“语用”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主张是,让“语用”根植于阅读教学,让“语用”根植于亮点教学,让“语用”根植于细节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故事;教学;语用;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八次提及“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之说。在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育颇有研究的前辈们,也普遍对“语用”的重要性著书立说。

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锻炼读说听写的能力,就是为了表达。对学生而言,用语言当作工具与他人交流,远比用文字表达来得更方便、更快乐,也就是说,学生更愿意我们用语言与之交流,特别是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思维极易发散,要想在课堂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我想故事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下面,我将从小学语文课堂故事教学的层面,谈谈我对“语用”的理解和运用。

一、 故事教学的含义

故事,指“往事、旧事;前后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可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时,我们会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编订的课文,都是儿童故事、儿童诗、儿童小说,这些有开头、有情节、有结局的叙述性文体富有趣味性,有很强的吸引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样的学情也适用于高段的学生。運用故事展开教学,并使其成为亮点,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能为高效课堂的营造创造条件。

二、 让“语用”根植于故事

(一) 故事教学要把握时机

故事教学要在仔细具体分析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做到适时开展故事教学。包括什么时候引入故事,怎样引入,引入的方式等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比如四川名师涂永安在上《梅雨潭》时,这样导入新课:一个患绝症的小女孩住院了,每天当她凝望窗外时总能看见一树葱茏的绿叶,然而此时已是冬季了,小女孩却浑然不觉,就这样在绿叶的感召下她竟然延续了两个月的生命。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些绿叶原来是一位好心的画家为小女孩在对面的墙上画下的。绿以生命为主题,这是多么贴切的故事啊!生动的故事立刻把学生吸引到梅雨潭绿的世界。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一幕戏剧要有一出诱人的引子一样,一节高潮迭起的课绝对得有一个好的开场白,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二) 故事教学要把握教材特点

故事教学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环境的特点、教材的特点等,但在课堂中,我认为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最为重要。我听过很多名师的观摩课,观摩时,我会把教学流程记个大概,但是我会把教师课堂中的精彩部分作为课堂实录记录下来,这个精彩部分不一定会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但一定是亮点,它最吸引我,最重要的是它最吸引学生。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要去学习和领悟的不就是这一些亮点吗?其实,老师们会设计教学亮点,肯定是觉得这一部分的知识性不应该或者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讲解,也就是学生阅读过程中会碰到的困难,把握了这一些特点之后,采用故事教学就可以有效而快速地引导学生解决难题。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就曾亲身体验过。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四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外国名篇名著,要求学生阅读时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童话题材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不陌生,但由于这篇课文写作背景是国外,与学生的生活基本没有联系,相距甚远,因此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对童话主题内容的把握上,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重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这个重点,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

美丽的幻象,即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自己解决,而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上,通过学生的预习单,我发现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抓住。针对预习作业中出现的这个现象,我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我就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背景,做出了教学上的调整,并将之用于课堂,以下是课堂教学过程。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在了解了小女孩的处境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要在街头卖火柴?“因为她家没钱。”有学生说,“因为她又冷又饿,她想用卖火柴的钱去换鞋子,换食物。”

另一个同学回答,“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鞋子穿?”我问。学生用了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了我这一个问题。我抓住学生所找到的其中一句话“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让学生寻找这句话中的动词,并思考说明了什么。

学生找到了“穿过”“冲”这两个词,我提示学生“马车是怎么样冲过来的?”“飞快地冲过来”学生齐声答道,“为什么?”我紧接着问。这时有学生说因为赶车的人没看到小女孩,也有说因为马车跑的速度太快,但其他同学似乎不太赞成这些观点,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在他们低着头,思索无果的时候,我没有告诉他们原因,而是请了几个同学上前来进行了一场表演。一听说有表演,学生立马又来了精神,纷纷踊跃举手。我请两个男生来当赶马车的车夫,请一位女生当卖火柴的小女孩,再请一个人当捡拖鞋的小男孩。当所有人都以为没有角色可演的时候,我又邀请了一个女生扮演富家千金,其他同学当路人。

情境一:赶着马车的车夫看到穿戴华丽的富家千金过马路的时候,马上做出了勒紧缰绳的动作,路人大笑;

情境二:同样赶着马车的车夫看到穿着大几码的拖鞋穿过马路的女生时,直接冲了过去,拖鞋掉了,路边的小男孩捡起拖鞋就跑,路人大笑。

我问“车夫”,为什么同样都是小女孩过马路,为什么两次的表现不一样?“因为一个有钱,一个没钱。”“因为我不敢,我怕!”听到两个“车夫”的回答,全班都笑了。“同学们,现在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老师,这两个车夫太势利了!”“他们完全不把小女孩当人看!”“外国的社会太黑暗了!”……在学生愤愤不平的时候,我在课件上出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即封建社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的学生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在对本课思想感情的把握上,学生缺乏对外国背景的了解,对封建社会的不理解,就无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为后文的学习造成巨大的阻碍。本次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生动的情境模拟,用直观、直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这一抽象的概念,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下文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2(435).

[4]郑婷婷.试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作者简介:

赵超,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贤良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故事高效课堂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