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妮
摘 要 科学探究重视幼儿在过程中获得的收获和体验,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幼儿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据此,要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自主性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有效提问支持幼儿的行为,积极关注幼儿的兴趣,发挥自主性特点,加强探究与自主的合作关系,在发现中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探究 自主性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60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4-5 Years Old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Autonomy
SHANG Ni
(Spring Kindergarten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Scientific inquir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gains and experiences gained by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but in practice, children still have a passive position.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autonomy, teachers should create effective questions to support children's behavior, actively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interest, play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quiry and autonom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in the discovery.
Keywords scientific inquiry; autonomy; practice exploration
1研究背景
目前,幼兒园普遍采用以全体幼儿为主体的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讲解、先得出实验结果,再让幼儿操作,缺少验证自己的观点,幼儿在活动课中处于“被动”状态,使得幼儿丢失了自主发现的机会,缺乏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和探索空间。
4-5岁幼儿的思维阶段已进入前运算阶段,对生活中不太熟悉的物体更容易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喜欢观察物体的特征,经常看到什么就会记录什么。因此,在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应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发掘和利用各种材料,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2研究程序
2.1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是对4-5岁幼儿十次科学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十次科学活动分别为:白糖哪去了、神奇的水宝宝、数一数小豆子、冰化了、吹泡泡、沉和浮、滚动的快慢、有趣的传声筒、有趣的肥皂、蒜宝宝发芽了。通过观察进一步了解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结合4-5岁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阐述幼儿自主性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研究对象
沈阳市S园4-5岁年级共有5个班级,根据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和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本研究随机选取该园4-5岁的幼儿,共计30人作为研究对象。
2.3研究方法
2.3.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相关科学探究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2.3.2观察法
本研究选取沈阳市S园的部分4-5岁幼儿,观察时间为三个月,共观察科学探究活动十节。结合研究的内容,每次科学探究活动时间是二十分钟,通过自编观察记录表,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探究表现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对教师选择探究活动材料、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方法、幼儿自主性发挥情况等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求集体教学背景下幼儿自主性活动所存在的深层问题。
3讨论与分析
3.1创设有效的提问,支持幼儿的行为
4-5岁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教师设计和利用比较性提问,启发幼儿进行有序、全面的观察,引导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差异,在理解教师的问题后,促进幼儿深入思考,使幼儿在经验、观念等方面为科学学习做好准备。[1]教师在提问环节,比如《沉和浮》中,金鱼怎么保持在水中上下游动,而石头则落入水底。有的幼儿认为鱼有尾巴,鱼有呼吸,所以不会沉底。有的幼儿认为鱼比石头轻,所以鱼漂着,石头沉底。教师组织幼儿操作,并进行实验总结。很显然,幼儿在课堂中,自主思考的想法没有被教师接受。教师没有帮助幼儿清楚地观察和记录,幼儿应该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的结果,被教师的操作所取代,会造成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主性缺失。幼儿天生拥有探索欲和好奇心,喜欢自己去观察、触摸和操作物体,教师应更加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想法,正确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探究,创设有效的提问方式,引导幼儿用独特的角度来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时,提醒幼儿在观察事物时抓住事物的鲜明特点,对事物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事物的观察热情。如教师在组织4-5岁幼儿观察《蒜宝宝发芽了》的活动时,提出:“生蒜和我们吃菜中遇到的蒜一样吗?感觉有什么不同?”幼儿通过回忆和讨论,有助于幼儿发现蒜也有特别之处,初步形成本次观察的生蒜的整体感知。
3.2积极关注幼儿的兴趣,发挥自主性特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幼儿探究中的首要目标。[2]教师要为幼儿多提供一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探究中知道事物的特征,从探索过程中将感性经验加工和提升。科学探究的内在动机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也就是感到学习和探究这一事物对自己有意义,幼儿才会喜欢探究。[3]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开展有教育价值的教学活动,促使幼儿想要寻找活动材料,然后积极自主地进行操作。当幼儿提出疑问时,教师应积极对待他们的问题并积极倾听,共同参与讨论。如教师组织《数一数小豆子》的活动时,在讨论环节两个小伙伴观察豆子有绿色和黄色,我们应该黄色豆子和绿色豆子分别装在不同的盒子里,还是一起装进一个盒子里,两个人大声讨论,其他同伴也加入进来。在一旁的教师了解到孩子对不同颜色的豆子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设计豆子找家的游戏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幼儿都能参与其中,有目的地将两个颜色的豆子分开。此活动中,教师积极关注幼儿的兴趣,支持和引导幼儿进行假想,要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提供适宜的指导,都是对幼儿精神上的支持。
3.3适宜的低结构材料,提供自主性发展机会
不同的材料在科学活动中会体现不同的价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接触着不同的材料,教师应随时收集一些安全、卫生、随意性强的材料,为幼儿提供自主性发展机会。低结构材料是幼儿园提供的一些可以随意操作、改变组合、无规定性玩法的多样性探索材料。如:纸杯、瓶盖、塑料管子、雪糕棍、绳子、纸箱等废旧、可塑性大的材料。教师在提供多种材料时,要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能看见物体之间的明显关系,从动手操作中获取学习经验。如“有趣的传声筒”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两人一组玩“悄悄话”的游戏,分享交流刚才听见的对话。当两人分开一定的距离后,玩“悄悄话”游戏的幼儿,则听不清楚对方的声音。这时,教师提供纸杯、不同形状弯曲的塑料管子、剪刀、麻绳、棉花等材料,供幼儿观察,感知材料的特性,了解和比较不同材料的用途,鼓励幼儿制作能够传递声音的物品,并提出一些推测性问题,帮助幼儿进行声音的探索,如:“随着管子变长,声音有什么变化?形状不同的管子传递声音是一样的吗?如果在管子末尾塞住棉花,声音有不同吗?”每个小组的幼儿用不同方式制作纸杯和塑料管子去验证刚才所讨论的声音变化。教师提供适宜性的探究材料,使幼儿由浅入深地发现现象,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
3.4加强幼儿科学探究与自主性发展的结合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讲述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操作验证,推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形成。如《白糖哪去了》,教师设计白糖和沙子在水中进行比较,应注意利用两种物体先进行局部具体的观察,使幼儿清楚并运用比较和操作了解两种物体的差异。其次,教师使用比较性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引导幼儿进行有序的观察,鼓励幼儿对白糖和沙子的不同点进行描述和推测现象的原因,并进行思考和记录,以此深化幼儿对物体溶解的认识。通过此活动,教师通过记录观察到幼儿的动手操作情况,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是在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幼儿自主参与和建构,教师应始终遵循“先尝试后導入,先观察后推测”的原则,以幼儿自主参与选择材料,动手动脑操作材料,真正体现发现的乐趣。教师在活动中使用“你想到了什么好方法”、“说说你的新发现”等推测提问法,对幼儿进行启发,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操作、好交流、好探索的科学品质。
3.5打破空间局限,发挥幼儿自主性
幼儿的教学活动不单单局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大自然环境。在《冰化了》的活动时,在幼儿正在观察冰的融化状态时,外面飘起雪花,按照教师之前的设计,应该在室内进行探究。恰巧在外面飘起雪花,幼儿非常有兴趣想去外面观察冰的融化,教师选择打破空间的局限,支持幼儿的自主性探索,为幼儿提供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在探究科学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处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和幼儿的合理要求下及时调整,这样幼儿会在活动中有一种自我做主的状态,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动机,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4建议
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教师应该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教师应当扮演的角色是“观察者”,观察幼儿的表现和需要,尊重幼儿自主探究和自然发展。其次,教师应当做好“支持者”,由于4-5岁幼儿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有个别幼儿会在操作中遇到更多的问题,如果经常遭遇挫折或失败,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所以,教师需要及时给幼儿提供适当的材料、语言的支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幼儿,使其主动解决问题,促使幼儿去进一步发现和探究。最后,教师选择“等待”幼儿,是支持幼儿充分发挥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幼儿在操作和思考中发现了问题,适宜的“等待”有助于给幼儿更多推测的可能。对于探究活动中的疑惑,教师需要等待幼儿思维的碰撞后,得出解决的方法,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和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马瞬琴.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设计[J].学前教育研究,2010(1):47-50.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