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大学生士兵职业素养提升模式研究

2018-08-07 08:05余德龙黄勤余锋
科教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余德龙 黄勤 余锋

摘 要 退役大学生士兵由于长时间在部队服役,在教育程度、适应社会变化、就业认知、职业选择等相比其他在校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这就给该群体融入校园、融入社会带来了阻碍。本文从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校园生活现状入手,對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大学生士兵职业素养提升模式做了可行性分析与研究,帮助其该群体正确地认识自身并积极处理好各类社会行为和关系,缓解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大程度地加快该群体融入校园、融入社会进程。

关键词 社会工作 退役大学生士兵 职业素养提升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01

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Work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Improvement of Retired College Student Soldiers

YU Delong, HUANG Qin, YU Feng

(Anq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003)

Abstract Retired soldiers, who are in the army for a long time, hav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level, social adaptation, and employment cognition and career choi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life of the retired soldier colleg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mpus situatio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tired soldiers occupation literacy promotion mode were analysis and feasibility study, help the group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actively deal with all kinds of social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s, alleviate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study and life, speeding up to the maximum extent the groups into the campus, into the social process.

Keywords social work; retired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model

退役大学生士兵由于长时间在部队服役,在教育程度、适应社会变化、就业认知、职业选择等相比其他在校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这就给该群体融入校园、融入社会带来了阻碍。学校常规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该群体身心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社会工作给予这些大学生以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促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变化,融入到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1 退役大学生士兵现状

1.1 退役大学生士兵的特征

退役大学生士兵是独特的大学生群体,相较其他在校生而言,个性特征鲜明,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阅历特殊性。不一样的军旅生活让他们相较同龄人增添了社会阅历,但同时却制约了阅历的宽度。对军营生活有了体验,可对社会其他方面却知之甚少。

第二,入学动机多样性。有的退役大学生士兵是因为暂时没有较理想的就业机会;有的是为了扩充知识储备,习得更广泛的技能,为后期深造打下基础;有的是想通过校园生活结交更多具有共同经历的朋友。

第三,就业认识单纯性。据调查:65%以上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对自己所选专业及未来职业没有认识,只是单纯地认为就业就是找份工作展。[1]他们没有职业规划,既不知道当兵回来之后要学什么、做什么,也不知道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这种状态也反过来制约了该群体习得知识、掌握技能、迅速融入校园生活的进程。调查还发现,职业规划的缺乏直接导致该群体在就业思想、就业心理、就业职业素养等方面问题突出,这也是该群体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

1.2 退役大学生士兵回归校园的不适应性

首先是角色转变的不适应性。高校和军队在生活环境、文化学习、技能锻炼的差异,对两种角色的要求与规范的差异,容易引发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具体角色扮演的不适应。相较于宽松、自由、多元的大学生角色,军人角色的要求是刚性的、规范是严苛的。比如,绝对服从的命令意识,行走坐卧的标准意识、生活训练的规律意识等,回归校园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加剧了其新角色的不适应。对于习惯服从“刚性命令”的退役大学生士兵来说,“软性教育”容易让其产生规范不确定,标准不固定,或因选择权加大而引发的“做与否”的怀疑。再者,入学和复学时年级的变化,“学长——学弟”的变化也是这一群体角色不适应的表现之一。

其次是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服役期间,人际关系单一,每天都与固定的战友训练生活,很少与外界其他人接触;军队里大家目标一致,几乎不存在像社会上那样激烈的利益冲突。回归校园后,突显个性的同学,丰富的校园生活,开放的人际交往,都会让退役大学生士兵的人际关系从单一转向多元和复杂。加之复学时该群体往往被插入一个已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新班级,导致融入时耗时较长或遇到阻碍。

再次是专业学习的不适应性。入伍后的大学生,专业学习上基本停滞,两年后返校,专业知识不断变化更新,原有知识结构与现行知识体系在衔接上出现障碍,加之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也促使该群体沉迷轻松舒适的高校生活,易产生厌学情绪,不适应专业学习。

2 学校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2.1 忽视退役大学生士兵的个性特征与学习水平差异

对退役大学生士兵而言,将以前的知识再次拾起来,显然是一种挑战,加上重返校园,尚未适应新环境,自身文化水平与在校生的差异,使得他们学习的压力更甚。而以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态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会让他们总体走向两极分化,优秀的更加优秀,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可能自暴自弃,严重影响到该群体职业素养的提升。

2.2 忽略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心理情绪变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退役士兵在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质疑自己的选择,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课程不愿意听,技能不主动练,更谈不上职业意识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厌学情绪很大程度上是退役大学生士兵自身没有转变学习态度所造成的。服役前,他们成绩可能就不够优秀,回归校园后,这种厌学情绪会进一步的增加,这也是原先校园学习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虽然学校都有思想教育课程,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让该群体对此难以重视起来,更无法产生学习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3 教学评价模式的单一化

在学校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军营相差很大。高校的传统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而考试,大概是退役大学生士兵最感头疼又不能逃避的问题。高校学习的知识大多偏向理论,考试内容也是以理论为主,与生活和社会实践关联不大,久而久之,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学而无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目标。学校考试模式自身的不完善,例如考查理论化,实际操作考核少,依靠考试前几天挑灯夜读,死记硬背,也给这类群体真正理解知识体系与内涵带来阻碍。

评价模式的单一反过来制约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对于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特殊群体,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评价模式等都应具有针对性,随着该群体的发展而发展。单一的评价模式就像一个牢笼,制约教学改革,更制约该群体职业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3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与其介入优势

学校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无法解决退役大学生士兵回归校园时面临的困难,这就需要其他力量的介入,高职院校社会工作正是这种力量。

3.1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学校教育目的实现的一种重要教育活动。它注重人的社会化发展,强调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间的联系,强调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性,因而更强调社会化。[2]这与退役大学生士兵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切实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辅助体系,统筹协调,促使退役大学生士兵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体现社会化教育的效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共同参与管理的格局,使该群体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步提升。社工性质的工作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已经存在,却没有形成体系,大都由担任其他角色的学校员工兼任,如心理梳理与辅导、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这些社会工作分散在校园里,无法形成合力。不难看出,社会工作介入引导优势明显,必将在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3.2 社会工作介入学生教育的优势

首先,教育教学模式“私人订制”化。学校社会工作的出现更具人性化与个性化,这种“一对一”的教育与辅导,更适应具有独创性和个性追求的95后、00后大学生群体,尤其对大学生士兵这类群体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加突出。[3]像心理咨詢一样,注重咨询者的个性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性的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双向沟通,不断优化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其次,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范明林指出:“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成长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4]对于广大学生包括大学生士兵这类群体而言,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在于它通过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协调个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关系,并以学校为纽带,将各个层面的教育资源与手段加以优化配置,形成合力,以期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

再次,教育环境多元化。在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学校不再是实施教育功能的唯一单位,家庭、社区、企业、军队、政府和各类社会团体与组织都成为实施教育功能的单位,向立交桥一样四通八达、彼此相连。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职能从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各类问题转向如何有效激发或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使其在更长的时间内和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实现其职业生涯的“走出去”与“融进来”。学校社会工作就是一个平台,能够充分引进和融合社会各方力量,从而为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寻求更多可支撑的保障。

4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大学生士兵职业素养提升模式

4.1 构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大学生士兵职业素养提升五位一体“立交互通”的教育模式

职业素养是指某一岗位的从业者对该岗位职业规范和要求的内化,是从业者在从事某一岗位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岗位职责的内在要求,也是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以及在从业过程中,尽自己最大所能做好工作的能力。[5]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五个方面。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经在学生管理、心理咨询与辅导、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做出一些探索,但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固定的工作队伍和介入教学模式,本文提出社工介入提升退役大学生士兵职业素养的五位一体“立交互通”模式。即围绕“政府主推、部队协助、学校引导、企业融入、学生参与”的五位一体“立交互通”模式,在退役大学生士兵职业素养成长道路的衔接上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以学校为汇集点的“立交桥”,“互联互通”,顺利实现退役大学生士兵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样的模式下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社会工作的功效,提升退役大学生士兵的职业素养。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有规划紧密的政策作为后备保障,能够让各个社工机制运行正常。协调学校与其他主体间的关系,建立该群体个人价值的社会化评价标准,以参与社会化服务为载体,提高退役士兵的社会认可度;部队主要是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教育和疏导,强化军地互动,为这类群体的适应性问题提供辅助教育。如部队军官兼任学校军事协会的指导教师,承担社工职责,就如何实现部队学校的无缝对接,减少退役士兵融入校园阻力构建项目教学模式;企业及用人单位可利用职场资源为退役大学生士兵提供就业指导、咨询与服务,校企合作开发针对性强的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进校有目标,在校有项目,出校有职业,初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学校作为退役大学生士兵教育的主场地,重点是积极构建职业素养提升的教育体系,与社工合作将项目教学模式贯穿学生学习发展的全过程,激发兴趣、培养志趣、陶冶情趣,全面提升该群体的职业素养;退役大学生士兵自身是受教育的主体,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时适应角色转变,明确角色定位,肯定参军价值,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做好自我教育。如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参与学校军事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等。

4.2 建立在五位一体“立交互通”基础上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开展建筑工程生产性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砌筑工、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等岗位标准为实训教学标准,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实训指导书为依托,分别设置了墙体砌筑、钢模板搭设、落地钢管脚手架搭设、场地测量放线、钢筋弯曲加工等实训项目,专业教师、校外实训指导老师等社会工作者按照实训安排表和指导书认真指导,注重学生实训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分组定角色实训,并持记录单按时参加各项目操作,由指导教师分阶段签字核实,实行“定时定量,现场打分”的考核方式,个性化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适应岗位的能力。实训活动得到学生一致好评,学生普遍认为学到了施工现场基本操作技能,加深了建筑施工技术、工艺过程的掌握和理解,强化了建筑施工安全意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职业院校的教师本身就有多重身份:学校里是教师,企业里是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可能还是社会工作者。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区合作的优势体现在此,充分发挥此优势,实现教学相长。专业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配备专业实验室,通过自我生成、自我分析、自我解决的项目运行,教师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实中明理”、“做中长技”,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

职业技能的提升推动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样,运用项目教学法,退役大学生士兵以教育者的身份参与教学环节,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职业意识,规范职业行为,提升职业素养。如学院武装部与区人武部合作,推选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参与军事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担任高校新生军训教官。分项目,定标准,实时评价,教授技能的同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剖析,将军人的素养融入职业行为,进入自己的认知本体,内化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提升职业素养。

4.3 建立在五位一体“立交互通”基础上的分层教学法

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群体按照服役年限可分为2年制义务退役士兵和其他退役士兵士官群体;按入学年月可分为高校新生和大二学生等。开展教育活动时考虑不同时期分层分类教育教学,力争教育效果最佳化。

根据入学年份,在退役复学的高校新生中开展“融入新天地”和“情绪颜色卡”等教育教学活动,侧重加快他们适应校园生活,融入校园的脚步;在大二学生中开展“自我探索器”和“技能训练场”等教学活動,侧重完善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技能;在大三学生中开展“青春职业风”和“最优航线图”等教育教学活动,侧重推进他们的职业化和社会化,为迈进社会奠定基础。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融入“五位一体”理念,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益补充。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过程中,构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大学生士兵职业素养提升五位一体“立交互通”的教育模式,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容,推动着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最终引导退役大学生士兵群体积极向上,充满自信、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迈向社会,成就自我。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五位一体立交互通模式下退役大学生士兵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与路径研究——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K2017A0837)

参考文献

[1] 胡俊宇,陈永光,李蒙蒙.大学生应征入伍及退役复学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8).

[2] 王超.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可能性探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5.

[3] 周晴.浅析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 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20.

[5] 张翠英.四轮驱动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职业,2016(33):40-4.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