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丽
摘 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方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价值意蕴,辩证分析文化情境创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动态因子,充分发挥动态因子的积极影响,以“圆、深、顺、特”四字为抓手,积极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变范式,从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38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of Cultural Situa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 Lili
(Taizhou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Taizhou, Zhejiang 318000)
Abstract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task and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new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value implication in the cultural situation crea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analyzes the dynamic factors that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situation creation as well as gives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dynamic factors. Thereafter, the paper actively creates the cultural situation for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round, deep, comply and special”, which will provide variable paradigm for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or stud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situation; creation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网络环境。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2016年,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并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要求,推动广大高校师生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面对这一新情况、新态势,深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教育文化情境创设,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方向、新举措,有助于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价值意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景创设是指教育者立足文化价值意蕴,根据教育原则和理念,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等,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内化价值意识,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价值塑造。积极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价值意蕴。
1.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主动之举
高校作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网络文化情境,有助于将“由网而生、由网而兴、由网而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以网络技术助推意识形态工作,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以网络文化牵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创新性地推进教育现代化。
1.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力之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和即时性,建立“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文化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抽象、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从而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落实为网络文化育人正能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1.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服务学生成长的创新之举
以生为本是教育的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影响深远。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构建网络文化情境,将网络文化转换为最直接的教育动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循环式动态“网格”,逐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明辨网络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发展。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影响因素
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风貌、新常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全方位、深层次的长期性影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舞台和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新要求,很大程度上都跟网络环境有着紧密的影响。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研究,要分析网络环境相关的动态因子,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积极因素
2.1.1 网络数字化情境渲染
网络数字化情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理论概念经过恰当的生活情境创设,而形成了具有集成性、同步性与交互性的一体化身心感知模式。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变,高校尝试创设数字化情境,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建构了一体化的身心感知平台,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涵。既能使多个受教育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同时接受知识信息的传递;又能通过多重感觉刺激,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数字化感知渠道,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渲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以“高姿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1.2 海量信息树形传递
在网络环境中,低成本的海量信息大范围聚集、传递,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每一条信息都可以经过不同的树形路径进行传播,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传递拓宽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对于教育者而言,网络信息的树形传递有助于其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对受教育者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网络信息进行从容选择,形成自己所需的信息体系,掌握课堂、书本等传统媒介无法提供的实时知识信息,开拓视野。
2.1.3 网络主体交互式沟通
网络环境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由进入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互动交流占据了学生生活交流主阵地。学生随时可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交流。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强制性方式,他们可随时地开展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在网上一览无余。①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沟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式交流转变为主动参与,在思想碰撞过程中自觉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消极因素
2.2.1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网络环境自由开放,海量信息时刻充斥。学生下载网络信息而不加工整理,无目的地重复攫取知识信息而不提升质量。他们不是为了自身需要而选择信息,而是潜意识地强制自己接受、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的情况,容易使许多学生在网路环境中迷失方向,导致无法选择出科学合理的知识信息。长期以往,必然会增加学生认识有效信息的困难,降低了知识信息传递的效果,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陷入一种信息泛滥的混沌状态之中。
2.2.2 网络信息的诱惑性
网络信息新颖奇特,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带有一定的引诱、迷恋特点。对于好奇心重、意志不强的学生来说,网络环境的诱惑性更加明显,如热衷追星、迷恋游戏、沉溺网恋、追求黄色暴力的感官刺激等等,容易造成学生不由自主地依赖网络。学生一旦依赖成瘾,就会形成一种持久而难以解脱网络奴隶状态,身心被网络所控制,逐渐丧失自我意识。这种种情况,都会增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给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带来严峻的現实挑战。
2.2.3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
网络技术革新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便捷、安逸稳定,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发展的风险性。在网络世界中,信息传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客观性失真,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有些信息会遭到主观性破坏,存在掩盖客观事实,捏造虚假信息等现象。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这些都是极大的潜在风险。部分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无意识地将虚假信息进行网上传播,造成事实欺骗而要承担严重的后果。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轻易摆脱现实束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学生慢慢地改变自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趋向理想化和虚幻化,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挫折和挑战。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长做常新的系统性工作。在网络环境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传统教育方式,充分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因素的积极作用,避免或转化网络环境动态因素的消极影响,探索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方向、新举措,以“圆、深、顺、特”四字为抓手,积极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变范式,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3.1 “圆”——画好同心圆,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立足网络新环境,创设网络文化情境,画好教育同心圆。一方面要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②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主阵地,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习教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2 “深”——深化人文情境,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氛围
立足网络环境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培育网络新环境,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独有优势,深化网络人文情境。一方面,利用校报、微信平台、校园网站、第三方交流平台传递知识信息,将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校风学风、公共文化设施等客观环境转化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字化人文情境,在网络环境中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划分网络环境建设“责任田”,明确学校领导、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宿舍指导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等教育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教育载体作用,借助法律杠杆规范网络舆论宣传,全方位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氛围。
3.3 “顺”——理顺关键要素,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动作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离不开关键要素的促进作用。在文化情境创设过程中,要理顺六大关键要素,做到顺情(动之以情)、顺性(根据个性和年龄特性施教)、顺势(适时进行教育)、顺理(晓之以理)、顺利(因势利导)、顺真(讲真话,实事求是),③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动作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一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置网络文化情境点位,分阶段把价值标准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其积极参与讨论,运用“弹簧原理”反复默化价值冲突,将价值标准内化为价值认同;二是创设情感体验,知行合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漠视、排斥等心理障碍,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可信任系统,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3.4 “特”——创造特色品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影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动态因子的积极影响。在夯实常规性教育工作基础的同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寻求突破点,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思维,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重点创造特色品牌。一是在课程创新上“下功夫”,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程品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讲师团开展线上线下专题讲座,為学生提供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二是在校园文化上“找亮点”,广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改进校园文化宣传的文风作风,建立学校、社会媒体双向联动宣传机制,打造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营造可亲、可触、可参与的网络文化情境;三是在名师培育上“出重拳”,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宣传队伍建设,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态度在教师和学生中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导师,开设名人专栏、专题博客、主题教育公众号,增强网络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影响。
注释
① 许克毅,韩立军.浅论信息网略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
③ 沈蕾,刘畅.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