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茵
【摘要】本文围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数学运算 直观想象 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035-02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呢?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一些探讨。
一、重视主体和主动,培养直观想象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果,而忽略知识过程的引导,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模式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重新认识课堂上自身的角色定位,从传统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当前课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去探索、发现知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教学的“关键点”放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回顾中。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教师可结合微课技术,以微视频的形式直观演示图形平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图形移动的方向与距离的把握,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动态演变。为保证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知识动手操作实践。例如,在作业本上画出直线,让学生利用身边的“长方形”物体,沿着直线进行水平或竖直方向的运动,促进学生对“平移”概念的理解。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注重情景和操作,培养数学抽象思维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概念引入的情景创设,加强动手操作,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合理、自然的学习情境和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师生、生生的“合作与对话”中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后,教师组织学生选择不同形状的纸片“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相互说说自己对这些几分之一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当纸片对折几次后,其面积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还有没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样处理教学过程,降低了学生理解分数概念的难度,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充分感受到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刻理解分数的相关知识。
又如,在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次:画一个三角形,并画出一条边上的高,标出底和高;剪下画好的三角形,再剪一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标出相应边上的底和高;赛一赛,谁能既快又准地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在学生操作活动结束后,填写“学习报告单”: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这样设计,为下面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埋下了伏笔。第二层次:抽象概括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次:比较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这样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紧扣操作活动进行思考、探究和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好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注重教学“留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以敏锐的思考分析、快捷的反应迅速掌握问题核心,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合理、正确选择的能力。学生若想学好数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是他们构建数学知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的关键因素。但从现阶段小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引导,适当“留白”,通过“留白”逐渐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推理体系。
如,小宁想买一辆自行车。他已经有325元,还可以每月省下30元的零用钱。自行车的价格是390元,有三种购车方案:①现款购买,一次性付清;②首付100元,然后每月付30元,付一年;③首付为0,每月付40元,付一年。
小宁现在面临的问题是:①选择哪种付款方式付款最少?②他能靠积攒的零用钱支付每种选择所需要的车款吗?③如果你是小宁,你会选择哪种购车方案?说说理由。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逻辑推理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同时,在构建一定的推理条件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留白”,为学生的思考留下时间和空间,以便能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展开探索和思考。我们期待在课堂上更多地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直在黑板前、课桌旁忙碌的是学生,老师多半是站在一边观察、组织教学,时不时说出一些鼓励或引导学生的话,如“大胆地把你的困惑说出来。”“你想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问……,接着问……”“说……,接着说……”“不急,咱停下来好好想一想。”……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重视习题训练,培养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學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习题训练。在习题训练中,不仅要重视练习题的深度以及是否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所学知识,还要重视习题能否达到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后,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报题写出算式:2个5相加,6个2相加,8个4相加,20个5相加……“老师,老师,慢点儿。”一些学生来不及写算式,急了。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式并提出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来得及写,有的同学来不及写?通过亲历训练过程,学生真正地体验到“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进一步理解了加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领略乘法独特的优越性。
在习题训练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即: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何时用口算,何时用笔算,是否可以简算;认真动笔计算。
五、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找出问题中的规律,让学生透过问题的表象,准确抓住其中的数据信息,并依托自身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去分析并尝试解决。
例如,教师先出示了一个“城市商场衬衫与羽绒服的销售统计图”,统计图包含了城市商场每月的销售情况,但没有具体标明哪项数据是衬衫,哪项数据是羽绒服,这需要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什么季节需要穿羽绒服,什么季节需要去购买衬衫,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会带着一定的目的性,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能借此机会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六、重视数学实践性,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悟数学,经历数学,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进而培养其数学建模能力。例如,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测量课桌的长度。有的学生会说课桌有一个半胳膊那么长,有的学生会说课桌有两个半铅笔盒那么长……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同样规格的课桌,长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明白了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一个锻炼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过程。又如,某校建议在校小学生每人每天喝一杯牛奶,马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每天喝一杯牛奶究竟有什么好处?”“一杯牛奶到底需要多少成本?”“怎样吃才划算?”教师及时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牛奶工程中的数学”课题小研究。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拓宽和发展,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和内涵,领略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教师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结合教学实际,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