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 实施科学课堂教学常规的实践

2018-08-07 09:06黄贤群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学科核心素养

黄贤群

【摘要】针对科学教师在遵从常规开展教学活动时存在的偏差和误区,本文论述导入课、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时间和空间、实验要求、记录表、探究成果的处理等11项课堂教学常规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课堂 教学常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004-03

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很多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基本上都会自觉遵从这些教学常规。作为一名教研員,笔者已连续十年听了大量一线小学科学教师的常态课,发现有的教师对于课堂常规的实际操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从而影响了科学课教学效率的提高。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改革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育教学,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建立大教育观,实施合理的科学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实效,这些都是新时代教育的热点问题,值得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

一、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现状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课程。科学课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及手段,营造民主、灵动、有生命力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科学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体现在:一是教师方面。在导入新课时往往为了激趣而激趣,所设计的课件或游戏时间很长但目的性不明确;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欠缺,导致示范性不强;只片面注重师生互动,而忽略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活动指导不到位、要求不明确,致使活动成效低;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放自如”而“收不回”;提供给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时间和空间不充分,使探究成为“走过场”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不是太粗放、放任自流,就是“领导者”、事事过问;不注重学习后的反馈、交流、小结、评价。二是学生方面。学生只对活动感兴趣而对课堂学习参与性不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课堂看似热闹,实为低效;学生欠缺合作技巧,合作效率不高,学习深入性不够;学生之间不会倾听,声音过于喧哗,出现影响别组同学学习的现象;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

一节课四十分钟,实效性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施有科学学科特色的课堂常规,如何协调好各环节的关系,提高课堂实效,是科学教师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所以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各种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开展研究那样,用严谨的态度去探究了解世界,建构认知体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核心素养来落实的。科学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培养探究、分析、归纳等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创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实效性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条件不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就不一样,以下笔者将从科学学科素养下如何实施基本教学常规环节来陈述观点。

(一)导入课:简练、明了、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堂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良好的学习开端,但是,我们不能为激趣而激趣,而是应该先充分了解导入课激趣的三个目的: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为开展探究活动做好铺垫;三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学习过程。其次,导入课文时要注重提问的艺术,提有思考及发散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其三,预设教学环节后要思考,反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此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些环节是否有必要)强调“探究的问题要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关于……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例如,让学生观察蜗牛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都看到了蜗牛的样子,有什么关于蜗牛的问题想和大家交流吗?”学生所提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是怎么走路呢”“蜗牛睡觉吗”“蜗牛从什么地方排出粪便”……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结合学习目标及实际条件再从中选择课堂上要研究的问题,就能使导入课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因为教学时间宝贵,笔者建议一般情况下导入课的时间控制在两分钟内为宜。

(二)实验器材的准备及使用:适合、好用、易得

对于科学实验,大家都知道“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有结构的材料应该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对于器材的使用,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先试做,从而使指导有的放矢;教师要讲清操作要求,注重安全教育;要让学生树立“熟能生巧”的意识,做器材的主人。缺乏实验器材是当前一些学校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运用好学校现有器材,教师还应做到:一是发动学生参与器材的准备工作,特别是留意生活中现有的又符合分组实验的器材和物品。如让学生课前寻找“岩石”进行观察和分类,既能锻炼学生的辨析能力,又能解决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二是教师要多动脑多动手,因地取材,寻找实验器材的替代品或自制教具。如教学《油菜花开了》,教师如果找不到油菜花,可就地取材,寻找当地的同属花科的菜花作为观察对象。自制教具是培养师生创新意识的较佳途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积极参与。

(三)实验方案(计划)设计:合理、具体、实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科学探究学段目标”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可见,实验方案(计划)设计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方案的制定往往不是教师包办,就是教师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觉得方案设计困难重重,探究活动无从下手。笔者认为,设计方案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1.目的明确。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做什么实验)2.指导具体。问问学生:已有哪些条件(要求),有哪些变量,前后顺序怎样,要注意什么细节。3.时间充分。小组合作设计方案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集思广益,不能走过场。4.交流、评价。让一两个小组展示方案,抛砖引玉,鼓励其他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借鉴。5.修改。修改环节非常重要,要预留时间让小组成员达成共识,然后修改方案,从而更利于后续的操作。

(四)实验操作:规范、有序、安全

首先教师的演示实验要规范,体现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无小事”,规范操作有助于实验安全,安全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记得某教师在教学《生的与熟的食物》时,到探究生肉环节该教师就对学生说:“什么东西都要勇于品尝,要像科学家那样为科学研究而献身!”当时台下听课的教师和学生都愣住了,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我妈妈说,生的东西不能吃,会拉肚子。”可这位教师却坚持自己的观点,真让人汗颜。又如,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一勺盐的规范问题很重要,轻轻一舀是一勺,重重一挖也是一勺,在学生操作实验时就有必要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从而对何为“一勺”的标准量达成共识。

(五)实验时间和空间:充分、合理、灵活

1.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实验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否则很难完成。

2.时间的掌控。教师们往往觉得实验时间不好掌控,并费劲地进行课堂纪律约束。其实,实验的时间是有方法可以调控的,如“任务目标驱动”,让学生带着目标和任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帮助老师解决难题,增加成就感;“比赛或竞赛”,营造“小组内是合作、小组外是竞争”的氛围,激起学生的斗志,提高实验的实效性;“时钟表展示或倒计时”,让学生看到时间的流逝,能自主掌控时间,增强紧迫感,提高活动效率;“音乐片段起止”,播放轻柔的音乐,事前和学生约定,音乐声起就是实验开始的信号,音乐声结束就是实验停止的时间。

(六)实验要求:明确、简练、易懂

在学生做实验前提出实验要求是很有必要的,能够给学生的实验操作以引导和提醒。具体而言,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1.要掌握出示实验要求的时机。即教师要思量什么时候出示实验要求比较合适,效果最好;用什么呈现方式最方便有效。2.实验要求的内容应简练,展示的文字不要太多、字体要适中。3.帮助学生了解并明确实验要求。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教师已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学生自然就会明确要求,而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还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够明白,以便实验顺利进行。

(七)记录表:完整、合理、明确

科学就是用事实说话。如实地记录各种观察情况和测量数据是做好科学探究的基本功,而实验记录表就是便于学生记录和研究的表格。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表格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有的表格设计缺少基本元素,是个“裸表”。教科书里的表格,其前后有具体实验内容和要求,学生在实验后填写没有问题,然而很多实验要小组合作完成,要有单独记录表,可如果教师照搬教科书里的表格,就不太适合。因为这样的表格设计不规范,只显示实验要素,表头没有实验名称、没有组别、记录人、记录时间等基本元素,不便于组间对比及材料归档。2.有的表格设计不合理,让学生填写之处留空不够,而有的表格列出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学生记录和汇报。3.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表格填写指导,导致学生的表格填写不明确,最终导致表格填写无法正常反馈实验情况。

(八)探究成果的处理:记录、分析、交流

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甚至是计划外的问题;要持包容的态度,有条件的前提下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进行验证,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成果的展示和处理也要体现“放手”的理念:1.呈现方式要合理。教师最好在同一个界面展示各组数据,以便让学生比对,找出规律解决问题。一般而言,教师习惯用实物投影展示各组的实验记录表,但这种呈现方式学生一次只能看到一张表格一个小组数据,当展示到第5组时,对前1、2组数据已经记忆不清了。这种方式会影响学生比对数据,教师要处理好这个问题。2.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汇报探究成果的习惯。让学生遵守数据整理分析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去伪存真、分类整理。鼓励学生整理分析相关证据时找出规律,并与同学交流和分享。课堂中要重视科学思维、品质、方法的指导,从而落实学科素养的培养工作。教师应切记自己是引导者和参与者,不是学生的代言人,不要事事包办,要对学生有耐心和信心,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逐步总结出科学概念。

(九)对探究过程的评价:尊重、关注、激励

“评价不是筛子,是发动机!”评价要重视过程及学生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确立科学的评价观,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学评价中结果性和过程性评价同样重要,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馈,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时整个团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要树立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发展、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善于倾听与交流,敢于用科学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建议,学会用事实及数据说话;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十)课后延伸:拓展、延伸、运用

我们常说,这节科学课结束了,可探究的兴趣并没有结束,才刚刚开始。而设计延伸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探究本课知识,或针对质疑进行研究,或为下节课教学做好铺垫。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集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课程,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学习板块的多样、内容与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社会实践的运用上。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最后环节的有效设计,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

(十一)收拾器材:及时、指导、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长期训练。在做完实验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后及时收拾器材既是管理要求,也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小助手,对小助手适当提出帮助的请求,而且要对小助手多指导,常表扬和激励。

三、思考及研究的方向

在实施课堂常规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对教学模式的重新认识

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表达与交流等方面,但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必须要有这些环节,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来确定。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类型的探究方法,有些十分简单的问题,如果通过观察就可以获得答案,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主导作用,相反,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存在“弱指导”或“强指导”两个极端方面,我们要努力克服。

(三)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研究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明显不足

要想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思维的训练应成为教师们重点关注的地方。课堂环节的层级设计及有效發散性提问的运用等是引发思维风暴的有效手段,而现实教学中,有效提问还是个薄弱环节,很多教师所提问题大多集中在浅认知水平,这是有待于我们认真探讨和钻研的课题。

针对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靠广大教育科研人员及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更多的解决策略。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两个词语叫“引导”和“守望”,让我们共同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明天而努力吧!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借信息技术之力,让小学科学绽放异彩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