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古诗词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8-08-07 01:26沈耀美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沈耀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建构、体会古人创作诗歌时融入的情感和思想,感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而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一、浸入意境,品味诗情

古诗词的特点之一便是意境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然而,由于古诗词创作的时间和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要克服这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浸入诗词的意境,更好地品味诗词的情感,更深刻地体会诗词的内涵。

《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学生的心中,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处处鸟语花香,为何作者会感到凄凉呢?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时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场景,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学生了解到诗人作诗时正值安史之乱,作者的生命安全无法保障,自然没有欣赏景色的美好心情。当时的长安,田地荒芜,野草丛生,因而,作者才产生了“城春草木深”的感觉。同时,由于作者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才有了“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原本都是美好的意象,但是如果和“溅泪”“惊心”联系在一起,便会让人感受到凄凉。“白头”本就是悲哀和愁苦的意象,再加上“搔更短”,更体现出了悲愁之情。由此可见,意象对于诗歌来说十分重要,不同的意象组合成了诗歌独有的意境。学生若能联系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境,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提高其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延伸记忆,海量积累

要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拓展诗词阅读量。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文本作为范例,让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拓展阅读。由于主题相近的诗文中运用的意象、语言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学生若能广泛阅读,就会产生一定的语感,增加其诗词的积累量。

在古诗词中有不少以“月亮”知识为主题的,教师可以将课堂所学习的苏轼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引子,让学生积极展开拓展阅读。学生发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也大量写到了月亮,但是这里的月亮主要表现的是对大自然的感悟,月亮象征亘古不变的事物,表现了作者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这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半部分所表现的意思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还有学生发现,不少诗词中都运用“月亮”这个意象表现作者对家人或者家乡的思念之情。如《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明确地将“月亮”和“家乡”联系在一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作者苏轼的其他诗词,并尝试总结苏轼的创作风格。

诵读大量诗词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者甄书青在研究古诗词教学时提出:“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而后让学生尝试自主诵读,并展开拓展诵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增加诗词的积累量,最后产生一览成诵的效果。对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三、联系生活,学会鉴赏

部分学生认为古诗词和现代社会有较大的距离,因而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可以寻找古诗词和现代生活相契合的焦点,让学生尝试将时尚的话题和古诗词相结合进行分析,对古诗词做出时尚新解。这样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望月怀远的诗歌,作者描写了月圆之夜赏月,并因此产生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联系生活的方式进行鉴赏,尝试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学生首先想象自己在中秋佳节,如果家人不在自己的身边,其感受会如何?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与《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进行比较,看看自己能否和作者一样抒发情感。学生发现,思亲的情感古今相通,当欣赏圆月时,便会联系自己的处境抒发所思所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有学生写作:“明月的清辉照耀着大地,然而孤独的世界却一个人都没有,只有一棵孤独的小树,陪伴着我。因此我的心中也感受不到一丝快乐。”运用这种方式,学生对古诗词也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古今人们的生活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人的情感却是相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着重感受其中的情感,思考现代人在相同的境况下的感受。这样能促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古诗词的情境,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四、结合背景,激活共鸣

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共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行阅读,若能了解诗人的阅历,感受诗人的遭遇,则学生必然能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寓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生活在四川成都时创作的一首古诗。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阅读。学生了解到,作者的生活境况十分凄凉,由于社会动乱等原因,作者一直都流离失所,到了成都定居于草堂后才稍微有所改变。学生尝试带着情感诵读诗歌,并对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学生提出“不为困穷宁有此”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如果作者不是十分贫穷,也不会对草屋上的茅草的丢失感到如此着急。而偷窃茅草的“群童”其实也十分贫穷,不然也不会在狂风呼啸的情况下抱走这些茅草。在这种状态下,作者尚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这更展现了作者思想的高尚。

学者刘育娟在研究古诗词教学时指出,诗词是以事件来抒发真实的情感为特征的,因此,诗词的生命就是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体会诗人的生活变化对其情感的影响,感受诗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情感。在不少诗词中都有关键词,也就是诗歌的诗眼,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抓住诗眼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

教师要利用古诗词教学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形成语言建构,在感悟古人情感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词之美,进而体会到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甄书青.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J].学周刊,2017,(18).

[2]刘育娟.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1,(11).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