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兰陵县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山东兰陵 277700
人工耳蜗植入是现阶段为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提供重建听力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重度或以上的语前聋患儿接受人工耳蜗的植入,给聋儿提供了听觉。但对于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患儿来说,术后开机不能将他所听到的声音转化为音与义相结合的语言符号编码,同时长期的无声生活对其观察力的培养使得患儿较为适应“看话”而非“听话”,阻碍患儿正常听力的回归,对于语前聋患儿来说,人工耳蜗的植入是其回到有声世界的第一步,但是术后给予科学的言语康复训练是其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与社会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1]。该文将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保健科接受言语训练的80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2~5岁患儿作为样本分析对象,探究言语康复在2~5岁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以下为具体内容,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的样本分析对象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个月开机后来该院接受言语训练的80例患儿。80例患儿中有男性46例、女性34例,最大年龄为58个月,最小年龄为25个月,平均年龄为40个月。所有患儿均为语前聋,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的丧失程度为重度或极重度。80例患儿均属于发育商或学习能力商在(100±2S)分内的普通智商。将合并严重精神障碍、行为认知能力障碍的患者予以排除。所有患儿的家长均在详细了解该次研究的目的及流程的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参与书。80例患儿的自身条件和彼此之间的比较条件均符合该次研究进行的要求,且该次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儿均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个月开机后来该院接受言语训练。80例患儿每周周一至周五在该院保健科参加时长为3 h的小组训练,一位教师负责2例患儿,在训练期间教师不进行变动。在开始的第1~4周进行听力功能训练,首先训练听觉察觉,引导患儿对声音是否存在进行详细感知。之后做听觉的识别,采用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的方法进行,如辨别字数、节奏、长短音、动物叫声、乐器声等,同时教会患儿辨认汉语拼音中声母与韵母及语言中平抑四声的辨别,以辨别声音中最基本的音素单位。再后为听觉表象及认识的训练,训练的目标是当患儿听到各类声音时脑海中可浮现出相对应的事物。如听到喇叭声时可以准确地将喇叭的图片指出,听到火警的声音可以指出消防车的图片。最后为听觉的理解与指认,即为将听到的声音与所指的事物相对应,通过声音来理解语言的意义。听功能训练的过程中每日教师和患儿一起做5 min的自编的韵律操。在听功能训练持续第5周时加用言语训练。在言语前准备阶段时依次进行音素联系,音素联系按照先韵母后声母的顺序;音节训练,即将音素与音节结合起来训练呢;听觉复述即为将听到的声音进行相应的复述。在训练时可根据患儿的训练具体情况适当重叠。然后依次训练叠词、象声词、双音词,然后训练三音词、双词句及短句。在言语功能训练时每周进行一次所学内容,如音素、音节等的测试[2]。
在开机后的 1、3、6、12、18、24 个月时使用国际上通用的听觉行为分级(CAP)及言语可懂度分级(SIR)对小儿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对小儿的平均语言能力进行评估[3]。
表1 80例患儿的听觉能力及语言能力等结果比较
80例患儿术后开机24个月后的听力行为分级和言语可懂度分级达到3.00与2.00,平均言语年龄达到(1.78±0.78)岁,可见其良好效果,具体数据见表 1。
当今由于各种内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语前聋的患儿越来越多,人工耳蜗是为语前聋小儿重建听力的重要方式。在人体的言语语言发展中,6岁之间为语言获得的最佳时期,7~12岁期间大脑的可塑性逐渐下降,在12岁以后逐渐接近成人,若小儿未在关键期内在语言环境内暴露,则以后的语言获得则极为困难。人工耳蜗的植入不仅对,语前聋小儿言语感知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积极影响,而且有利于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及语言可懂度的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益处。但是人工耳蜗的植入仅仅是帮助语前聋小儿找到进入真正有声世界的途径,后来的言语康复训练才能真正为小儿打开通往有声世界的大门,促使其进入社会,正常地学习与生活。言语康复遵循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给予小儿听功能训练,在听功能训练进行一定时间后加用言语训练,两者合用,相互配合,提高综合的言语语言能力。同时训练期间韵律操的使用增加小儿接受康复训练的兴趣,学习内容结束后的测试可以很好地检测小儿的训练康复效果。由该文的研究结果可知,在给予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2~5岁小儿言语康复训练后,80例患儿术后开机24个月后的听力行为分级和言语可懂度分级达到3.00与2.00,平均言语年龄达到(1.78±0.78)岁。可见其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小儿、在1个月开机后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小儿的听功能及言语康复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