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明
摘要: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和良好的成长性对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 义的具体环境。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主题)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
关键词:情境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情境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采用, 情境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采用情境设计进行教学的原因和方法。
一、为什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创设情境
(一)情境的含义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 义的具体环境。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主题)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
(二)进行情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学信息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给出样例,学生进行模仿。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这样的教师模式直接导师课堂教学效率不理想。
2.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巨大,教学中经常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下”的现象。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以打字速度为例:有的三年级学生一分钟能达到30个中文字,有的连怎么输入文字还没有掌握。
3.教材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以现在用的操作系统为例,我们的教材还是基于xp平台,但是学生家里用的操作系统都是win7或者更高版本的,教材与现实的脱节,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立足与学生实际,进行教材再加工,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幅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课堂情境教学的实施
(一)情境设计中教师的角色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对自己要有正确的定位在,在课堂中教师充当的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组织者”、甚至是“学习者”。
1.教师是情境教学的“支持者”。在学生运用己有经验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即时的教学指导,为学生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搭建合适“支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知识建构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2.教师是情境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这节课的组织者,把握全局,也是整节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对教学环节的推进过程与时机,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3.教师是情境教学的“学习者”。所谓,教学相长,教和学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在一节课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可能会有多次的转换,作为老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
(二)情境设计的方法与举例
1.问题型情境的创设与举例。设计问题型情境时,教师要善于设疑激思,把教学信息加工成问题序列,使整个学习过程在丰富的思维环境中,通过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后拾级而上。
例如,华师大版小学信息科技第一册第22课《插入图片》
教学目标:在word中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的大小、位置与版式。
通过不断的提问,使教学目标层层推进,最后完成任务。
提问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看两篇不同的倡议书,你更喜欢哪一种?
提问2:怎样把图片插入到文章中?
提问3:怎样改变图片的大小?
提问4:怎样设置图片的版式?
2.协作型情境的创设与举例。协作型的情境创设,主要采用学生小组活动和讨论的形式进行落实。
以完成一篇小报作品为例,事先展示同龄孩子优秀的作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自选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最后进行交流展示,在整个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
3.创作型情境的创设与举例。創作型情景中,整节课以学生完成作品为主要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华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百花园里百花开》这节课为例,课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绘制一个漂亮的大花园,并在这节课的最后进行评选班级中最漂亮的作品。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大部分学生整节课都非常的认真,专注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实施效果
笔者对所教学校的两个班进行情境教学实验,两个班均为平行班,入校时,平均分班,成绩差别不大。对三(1)班采用情境教学,三(2)班使用普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