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冰洋 胡浩翔
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当,会导致部分学生对学科认知不全、思维闭塞,从而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橄榄球式教学方法,用于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本文结合计算机相关课程,针对教学方法进行橄榄球式教学研究,最后将所得成果运用到相应的计算机班级。结果验证,本文提出的橄榄球式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关键字:橄榄球式教学;人才培养;自我激励
一、引言
教育的职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各个方面提出要求正在日益上升。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利刃”。1854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快乐教学”;1959年,我国特级教师邱华学提出“尝试教学法”;2007年我国教育学家李吉林对情景教学法进行进一步研究。这些都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合对应环境的教学方法。本论文中针对我校计算机班级存在的部分学生对学科整体认知不全问题,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校或存在相近问题的学校的橄榄球式教学方法。
二、橄榄球式教学主要思想
传统的橄榄球是一种两头尖中间粗的球体,而本论文提出的橄榄球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带“线”的教学方法。橄榄球式教学主要包含四部分:教学前、教学中、学习临界点和发散。其中教学前和学习临界点是橄榄球式教学方法的两端,而“粗”的部分是教学中,教学发散是橄榄球式教学法中所带的“线”。由教学前到教学中,再由学习临界点到发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橄榄球式教学体系。
(一)教学前。教学前是橄榄球式教学的开端。首先,从教学准备出发,着手准备特殊例子,为例子设定环境。其次,由例子展现出的现象抛出问题,由问题映射出准备的知识点。再次,分析知识点,在将点带入实际的其它普通场景,普通场景带出知识面。最后,分析知识面,形成小型的知识体系结构,使学生初步获得这个结构的初始印象。教学前在微观上也是一个“橄榄球”。它从特殊到一般,从分散到总结,形成了一个两头尖中间粗的球体。从宏观上看,教学前指的是初步的总体印象,形成的是一个点或是一端。
(二)教学中。教学中是橄榄球式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知识点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教学中的“粗”涵盖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点,点的实际运用和理论关联要广,所讲述的知识要透彻,由此会形成知识点的“粗”。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个体)和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思考方式有所不同,针对特定的学生,应设定与所教授相关知识点的问题,从而形成第二点“粗”。第三个方面是全体学生(群体),全体学生面对相同的知识点,会出现整体不解或多数不解的现象,需对知识点重新归纳总结,进行再次讲解,这是第三点“粗”。这就构成了橄榄球式教学方法的中间部分。
(三)学习临界点。学习临界点是橄榄球式教学方法中的学习提高点。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对所学基本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情况下,会出现需求相关知识或更宽的知识面来提高自身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论文中被定义为学习临界点。学习临界点分为两个部分,同样有两种解决方式:其一是,突破自我,在所学的基本知识之中发现自己需要提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瓶颈。解决方式为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提炼问题中的知识点。其二是,基础性问题的综合,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综合题目无法解决。面对这样的问题,罗列出知识点并指导思考方向,让学生自我解决,在学习临界点所构成的是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总结。
(四)发散。发散是橄榄球式教学方法的最后一点。本论文中主要介绍是带“线”的橄榄球,其中发散所指的就是“线”。这条“线”并不是一条而是多条。发散主要是在学习临界点之后的新的区域,有一点带出多点。发散是在前三点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规律,通过已知的知识点,对未知的情景进行推测。因此发散在橄榄球式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计算机橄榄球式教学
(一)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教学方法中大多有3种形式,分别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多媒体与实操结合为主、以实操为主。其中教学理论课,类似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等理论较多的会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方式。以理论带动实践类型的课程,类似MySQL、Java、PHP等多采用是多媒体与实操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践型课程多采用的是以实操为主,这样的课程包括网络互联、计算机组装等。在教学过程中三者都有人为的问题,问题分成以下三点:
1.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会使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导致教师自己在上课之前没有将知识点扩散成面,也没有成型的思路,会产生教学出现相应问题,比如思路不连贯。在学习过程中,某些学生因自控能力薄弱或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从而演变到课堂上玩手机、听讲不认真等情况。
2.多媒体教学与实操相结合,由理论到实践,教师未设置相应的思考环节导致理论到实践转化困难,俗称“动手难”。
3.实操为主,动手只知道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或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这是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的缘故所导致的。
以Java教学为例,在开始教学若没有将环境变量的配置告知学生,会导致用文档编写代码路径的问题;若未谈及到内存分析,又会导致学生类与对象概念的理解不透彻等等。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如在数组排序过程中对排序算法的选择,需要对相应的场景选择合适的算法,若未提及到场景会导致算法被快速遗忘。对于类,若仅仅知道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在编写时就会出现编写困难的问题,类的属性和方法的定义就会出现失误;若仅仅知道类的构成,也很难定义这个类的具体适用范围,就会出现“动手难”的现象。这仅仅是在程序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題,但是会造成程序出现不同的错误。影响整个计算机多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导致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产生更复杂、更严重的问题。学科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只是教学方法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思想懒惰等等。
(二)橄榄球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提出的橄榄球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3.1中出现的三大问题。以Java编程语言教学为例,在教学前教师应该由实例出发,例如一维数组的定义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壁橱为例。在引出一维数组的抽象概念,扩大到多维数组,并叙述出数组大致的适用范围,概括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结构。这是教学前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样以Java中一维数组为例,在教学中应结合一维数组具体的情况进行讲解,做到细致入微,丰富学生的数组框架和知识。根据学生的整体与个体的情况,选择性的选取知识进行回炉重新教学,完善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这样有利于橄榄球式教学方法中发散的培养。再以Java的一位数组为例,在一维数组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就会提及到二维数组,此时就出现了学习临界点。一维数组到二维数组的跨度,同样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和相应的场景,指出方向,让学生自我摸索。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懒惰的习惯,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就为发散奠定了基础。同样学习临界点还存在另一种横向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一维数组排序方法选择上,既可以选择Java自带排序方法,也可以在学习数据结构之后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排序。后者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知识点融合的困难,也就产生文中所叙述第二种学习临界点。针对于第二种学习临界点,教师可以罗列问题中所涵盖知识点,以举例方式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自我摸索、自我发现。这种思维方式有效引导了发散的产生。在完成三点之后,时常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更好的完成橄榄球式教学。
总结
教育一直是国家的重中之重,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等等都是我国教学方法中的成功典范。论文结合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现橄榄球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橄榄球式教学不仅仅可以使用在计算机教学上,还能运用在其它的学科上。本论文提出的橄榄球式教学方法还处于雏形状态,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问题设计见能力[J].张志胜.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0)。
[2]创设积极氛围 激发课堂参与[J].王德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8)。
[3]愉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向玉琴等主编,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