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仙,肖淑霞,巫仁高**,刘福阳,王怡暄,邓文明
(1.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建阳 354200;2.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福建 福州 350003)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又称木耳、细木耳、云耳、黑耳子[1],隶属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1ariaceae) 木耳属(Auricularia),是我国传统的食用菌栽培菌类之一[2]。黑木耳肉质细腻、脆滑爽口,营养成分全面,营养价值极高,且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被营养学专家誉为“素中之荤”和“素中之王”,深受国人的喜爱[3]。
黑木耳是福建省食用菌主栽菌类之一,已初具一定的产业规模,在生产中存在着制袋污染率高、易流耳、烂袋、单产低等问题,原因之一是品种单一、种性退化、商品率不高等[4-7]。针对福建省黑木耳生产现状和发展要求,2015年福建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从吉林、黑龙江省引进7个黑木耳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并且适合袋料栽培的黑木耳新品种,促进福建省黑木耳产业健康发展。
1.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如表1所示,其中7个黑木耳新品种从吉林、黑龙江引进,以Au139和福建省食用菌产业体系创新团队2013年引进筛选并经本省认定的“雪梅黑碗”为对照。
1.1.2 供试培养基
表1 引进的黑木耳品种名称和来源Tab.1 Names and sources of introduced varieties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袋料栽培黑木耳培养料配方:杂木屑78.5%、麦皮12%、棉籽8%、碳酸钙1%、石灰粉0.5%,含水量52%,pH自然。
1.2.1 试验设计
9个参试品种,每个品种试验150袋,随机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0袋。
1.2.2 制袋、培养菌丝
制袋时间:2015年8月8日;菌袋规格:15 cm×55 cm×0.0045 cm聚乙烯塑料袋。套袋规格为17 cm×55cm×0.001 cm 聚乙烯塑料袋。每袋湿料重 1.4 kg,常压灭菌,2015年8月13日接种,冷却至30℃以下用净化接种室接种,每袋接3个穴,每袋生产种接20袋栽培袋,边接种边进行套袋。接种后置于24℃~26℃的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
1.2.3 刺孔、出耳管理
2015年10月15日~16日,对长满袋的菌袋进行刺孔,并按“#”摆放,待刺孔口菌丝恢复,于2015年10月23日下地排场,不同品种每个重复随机摆放,并注明标签。2015年10月24日开始按黑木耳常规出耳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1.2.4 菌丝活力观测
2015年8月24日,接种口菌丝蔓延至直径3 cm左右时,每个品种每重复随机抽取5袋,统一在菌丝末端进行划线标记。2015年9月1日,沿同一菌丝走向测定、记录其走菌8 d的长度。观察菌丝长势(粗壮、浓密程度、颜色),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并计算日均生长速度。
1.2.5 子实体农艺性状观测
子实体农艺性状观察:观察第1潮黑木耳原基形成时间、类型,鲜耳耳片性状(颜色、绒毛、皱褶),干耳腹面、背面颜色,品尝各品种黑木耳的口感风味(胶质感、爽滑度、风味)。
子实体农艺性状测定:取第1潮成熟干耳150 g,分3个重复,每个重复50 g,在常温下泡发10 h后,沥干10 min,称重,发泡前干耳重量与发泡后鲜耳重量之比即为干湿比。从发泡后鲜耳中随机抽取10朵单耳,测定单耳重量,耳片长度、宽度、厚度。
1.2.6 原基形成观察和产量测定
刺孔后,观察每个品种见光后原基形成类型,并记录刺孔到原基形成所需的时间;测定记录出耳期每个品种每重复每潮耳的干耳重量。
1.2.7 抗逆性观察
观察记录1潮~3潮耳袋流耳、烂袋等情况并记录流耳、烂袋数量。
菌丝生长速度与产量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方法。
根据菌丝活力观察与记录,测算日均生长速度,并进行LSD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从菌丝长势看,不同黑木耳品种菌丝长势均表现为粗壮、浓白;定植时间约4d~7 d;满袋时间为43 d~50 d;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的为吉黑5号,为3.02 mm·d-1,最慢的为Au139,仅为2.38 mm·d-1。经方差分析表明,吉黑5号与吉黑1号、丰收2号、黑威15号相比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达较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有吉黑5号、吉黑1号、丰收2号、黑威15号;菌丝生长速度较慢的有黑29、雪梅黑碗、黑威916、黑威单片;菌丝生长速度最慢的有Au139。综合从定植、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来看,菌丝活力较强的有吉黑5号、吉黑1号、丰收2号和黑威15号。
表2 不同黑木耳品种菌丝活力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mycelial growth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2.2.1 子实体农艺性状观察
观察不同品种第1潮鲜耳腹面、背面性状,干耳颜色,并进行口感风味的评价,具体情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黑木耳品种耳片形态有所不同,Au139鲜耳背面呈黑褐色,腹面为黑色,干耳腹面呈黑色,背面呈褐色;其余各品种鲜耳背面均呈褐色,腹面呈黑褐色,干耳腹面均呈黑色,背面呈灰褐色。在所有品种中,鲜耳耳片背面、腹面均有短绒毛,腹面皱褶均为褶型;鲜耳背面除黑威单片、Au139的皱褶为少褶型,其他均为褶型。口感风味方面,经8位同行品尝,综合意见为:Au139风味较佳、爽滑、胶质感一般;其余各品种风味佳、爽滑、胶质感强。
表3 不同黑木耳品种子实体农艺性状观察Tab.3 Observation on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fruiting body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2.2.2 子实体农艺性状测定
先取干耳做泡发率测定,再从发泡后鲜耳中随机抽取10朵单耳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黑木耳品种子实体农艺性状测定Tab.4 Determination on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fruiting body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从表4可以看出,引进的不同黑木耳品种除吉黑1号外,其余各品种子实体厚度均比对照Au139、雪梅黑碗更厚;黑威单片朵型最小、单朵重量也最轻,但厚度较厚(1.28 mm);黑威15号单耳重量与对照雪梅黑碗相近,但耳片会稍小,厚度更厚些;黑威916朵型与对照Au139相近,单耳重量更重。从干湿比看,引进的7个黑木耳新品种子实体干湿比均比对照雪梅黑碗高,比对照Au139低。
总体而言,引进的7个黑木耳新品种子实体农艺性状比对照Au139更佳,与对照雪梅黑碗相比均表现较佳。经综合评价,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佳的品种有黑威15号、黑29、吉黑5号、丰收2号,其次是黑威单片。
从2015年11月14日到2016年5月4日,共采收5潮耳。观察第1潮耳原基形成时间和类型,1潮~5潮耳经晒干,对干耳产量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刺孔后各品种菌丝在第3天
表5 不同品种原基形成情况和干耳产量比较Tab.5 Comparion of primordium formation and weight for dried fruiting body of different varieties
开始恢复,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不同品种原基形成时间基本相近,从接种到原基形成均在74 d~80 d,即刺孔后10 d~15 d形成原基,属中熟品种,除Au139、吉黑5号原基形成表现为分散型,其余各品种原基形成均表现为集中型。引进的不同黑木耳品种干耳产量均高于对照Au139(26.7 g·袋-1),高于对照雪梅黑碗(53.5 g·袋-1)的品种有黑威15号、吉黑5号、黑威单片、丰收2号;干耳产量最高的是黑威15号,为73.7 g·袋-1,其次是吉黑5号,为64.1 g·袋-1。经LSD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黑木耳产量差异显著,产量较高的黑威15号与其他各品种间差异达到极显著,与对照雪梅黑碗相比差异显著的有黑威15号、吉黑5号、黑威单片,与对照雪梅黑碗相比差异不显著的为丰收2号、黑29。
观察、记录第1潮~第3潮采收后菌袋流耳、烂袋情况可知,各品种黑木耳菌袋采收时到目前为止均未出现流耳现象,但菌袋主要受绿霉侵染,而且不同品种在不同时间呈现的侵染程度也不同,具体观察结果见表6。
表6 采收后菌袋绿霉污染观察Tab.6 Observation on the pollution of Trichoderma spp.after harvest
由表6可以看出,第1潮采收后,黑威15号菌袋未受绿霉侵染,其他各品种均受绿霉轻微侵染;第2潮采收后,黑威15号受绿霉侵染1袋。12月份到次年2月份连续下雨期间,菌袋绿霉侵染更加严重,第3潮采收后观察发现,黑威15号受绿霉侵染数量较少,为15袋,黑威单片绿霉污染数量与对照雪梅黑碗相当,其余品种污染严重,污染数量接近对照Au139。从各潮次总体来看,菌袋表现较好的有:黑威15号、黑威单片、雪梅黑碗;其次是丰收2号、吉黑5号、黑威916;菌袋较差的是黑29、吉黑1号、Au139。
从制袋到出耳期结束,通过对不同品种菌丝活力、子实体农艺性状观察与测定、1潮~5潮干耳总产量、菌袋流耳烂袋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与对照Au139、雪梅黑碗相比,引进的7个黑木耳新品种中,黑威15号菌丝粗壮、浓白,生长速度较快,产量最高,农艺性状表现佳,抗流耳烂袋强;吉黑5号菌丝粗壮、浓白,生长速度最快,产量较高;黑威单片虽菌丝生长速度慢,但产量也较高,干耳外形和颜色形似椴木黑木耳,品质好,在销售价格方面具有优势。初步认为本次试验筛选出较好的黑木耳品种是黑威15号,其次是吉黑5号、黑威单片、丰收2号。经生产性示范,栽培稳定性得到进一步验证后可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