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8-07-31 09:20赵思思
科教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赵思思

摘 要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能够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应在以学生发展为前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本文旨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构建全面且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保障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学视角

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已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从研究对象角度来看,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本科院校,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较少;从学科整合角度看,了包括心理学 、教育学、精神病学等,但从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多在个体层面研究,而社会学作为一门聚焦于群体因素的学科,常常被排除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之外。事实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长期以来被社会学家们所重视,并被作为解释社会与个体关系的一个特殊视角。

1 确立“资源青年”“人本青年”的群体形象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高职大学生,面对种种挑战和竞争,面对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思维活跃,充满朝气,情绪强烈而富有感染力,但波动大,难以自制;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也有偏激片面的缺点;他们渴望交友,但又有心理封闭性,心理冲突不轻易表露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不成熟性,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主观和客观、个体和集体、工作和学习、目标与过程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日益突出。而在高职院校中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即“资源青年”。必须满足国际人才市场的要求, 需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面对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其次,“人本青年”則要求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低,学生易产生认知偏差。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倾向于防范型,补救型为主,例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课程,例如压力情绪管理、恋爱心理解读、学习心理调适、人际关系构建、常见心理问题疏通等主题教育进行心理指导,学生容易产生一些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以人为本的根本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生活、生长、发展。确立高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教育中具体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的前提与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价值,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中摆脱防范型,补救性的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帮助高职大学前确立“资源青年”“人本青年”的群体形象。例如通过班级活动帮助大一新生进行大学生活规划与职业发展目标,通过积极的校园优秀的校友等成功案例正确的认识自己,通过商务礼仪与形象设计课程树立健康的积极的形象意识,从内而外地进行心理建设与群体形象构建。

2 构建积极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形势下应该是积极的,不仅仅是督促学生学习,还应该是鼓励、引导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形成影响的全方面多角度的因素,渗透在高职学生的各个领域中。充分发挥高职大学生的群体形象效应,提升群体形象,从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发展,除专业心理教师之外,学科教师、学校领导、家长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影响者与教育者,重视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影响。

其次,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但是不应该因为纳入体系而按部就班,换句话说,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讲座或者一对一心理辅导这些常规教育模式,在结合课内课外、自助与他助、指导与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拓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方法,真正能够努力做到教育与学生内心需求相互对接。通常来说,高职新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错误的认知与定位,比如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因为内心有心理疾病才会有这样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认识程度的培养,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包括限行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有明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隐性课程是充分利用环境与周围可利用资源来创造条件,潜移默化地引导受教育者受到启发影响,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去调节心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积极拓宽隐性课程,覆盖面积。

2.1 隐性课程之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成长、发展的主要环境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传播载体,社会学重视群体效应的影响,在校园环境中,群体效应无疑对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补充模式,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该充分利用校报、校园橱窗、校园标语横幅、校园广播、校园墙面等重要的传播媒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当中,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通过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2.2 隐性课程之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充当着“家庭”的角色,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往往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寝室作为一个小团体,相对于校园文化来说,对于学生影响更为直接。室友既是同学也是朋友、家人。大学生在寝室中生活、学习、娱乐,寝室的氛围与人际关系往往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因此寝室文化建设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除了可以通过开展“最美寝室评比”类的活动来增强寝室群体的凝聚力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寝室面对面”一类的活动,在专业心理教师的现场指导下,鼓励寝室内,寝室与寝室之间的同学通过活动有机会说出一些真实的想法,因为寝室的人际问题通常是由于沟通不良引起的,通过增强交流与沟通,化解矛盾,从而解开心结,调节不良情绪与心理问题。

2.3 隐性课程之新媒体建设

新媒体主要是指互联网、微博、微信、大数据和移动应用APP等新的媒体形态,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多元化地进行信息传播与个性化定制,从而更广泛地影响学生,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主动性更强,参与热情更高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利用好新媒体的特点,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更新与高职学生生活、学习、就业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增加互动板块与互动形式,既能解决学生的情绪心理等问题,又能保护学生的隐私,通过新媒体平台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更宽,辐射程度更广。

3 构建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3.1 师资保障

在高职教育中,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开设方面,学校通常选择内部培养或者外部引入的方式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与辅导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师资短缺的情况,而高校素质教师即辅导员除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进行管理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相对于专任心理健康教师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这也成为了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但是辅导员又缺乏相应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学校应积极为辅导员提供系统和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培训,让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基础知识,从而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3.2 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规范化发展,则需要制度来保障,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实现面面有人负责,层层有人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完善工作制度,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有序规范的开展,各级组织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协助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保障系统

高校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教育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 的多方位教育保障系统,积极通过开拓各种渠道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渗透到高职大学生成才培养计划中。改变过去单一的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的教育观点,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与家庭状况,主动引导学生的父母参与到子女在校的成长发展中来,通过向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传递科学的教养方式与教育理念,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以热线及新媒体的方式构建“家-校”沟通平台,了解学生在校园以外的心理发展与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学生的成长问题,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另一方面,重视社会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例如健全贫困生奖励制度,为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提供支持,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为高职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让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立体化,全面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潘玉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2] 邓永利.高校院系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

[3] 李军.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2002.4.

[4] 金荷香.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