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东
希腊德尔斐神殿的石碑上镌刻着一句名言:人,要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是苏格拉底留给世界最珍贵的礼物。抛开它的政治、哲学意义,单从自然人的角度来审视,人性复杂,当局者迷,“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事情。没有人能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最佳的发展方案,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糊涂后明白,明白后又糊涂;在成长中摇摆,在摇摆中成长,总是不知道什么事情要坚守,什么事情要放弃。然而,“认识自己”又异常重要,所以蒙田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就职业特点而言,教师 “认识自己”是重中之重。认识世界,才能改变世界,认识自己,才能完善自己。“教化别人,首先是完美自己”,教师只有让自己的人格高尚、学识丰厚、技艺精湛起来,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人格是学生心灵最灿烂的阳光;我国汉代杨雄说,学生真正的课本是他们的老师;《走进新课程》也多次强调,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课程。教师是学生的教材,“教材”要反复研读;教师是学生的课程,“课程”要不断完善。
如何认识自己?读书。
本质上,任何读书行为,都是对自己的阅读。
古人读书有两种基本态度: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读书,“六经注我”是以书读“我”。阅读经典书籍的同时,经典就是一面镜子,一位仁师,照出自己的真善美丑,指点自己的思想言行。
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讲了读书、教书有四大好处,其中“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尝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说得极好。朱熹在《朱子品书箴》中提出“切己”的观念:“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意思不言而喻。
《老子》云: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回到我们自己。翻开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读到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之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有哂笑,要有对自己的审视:我摆脱名利诱惑了吗?拜读曹禺的《雷雨》,看到主人公周朴园的虚情假意,我们同情鲁侍萍之余,更要扪心自问:如果我是周朴园,当年会挣脱各种束缚,毅然决然地娶鲁侍萍为妻吗?给学生讲《我的叔叔于勒》,我们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时,一边要痛斥菲利普夫妇,一边还要质问自己:如果我是于勒的哥哥,生活捉襟见肘,我会主动认回这个穷困潦倒的水手吗?……如此久之,我们就能更加清澈地看到自己,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正如《礼记·学记》所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是教师读书意义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