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启蒙教育开始贯彻于各领域,要从幼儿园开始构建中华文化课程。
严格意义讲,幼儿园并没有学术意义的“课程”,显然也不可能开设什么国学課。
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既不是为未来作准备,也不是为了让幼儿成为能背诵《三字经》和许多首古诗的超常儿童,而是让幼儿在教师精心营造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幼儿和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明显区别的,他们仍处于“学前”,即系统的、正式的“学”还没有开始。多么重要的目的、多么神圣的理论,都需要在尊重幼儿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需要我们从正在被淡忘的传统宝库中挖掘要素,我们要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故事、寓言、歌谣、舞蹈 、绘画、剪纸、礼仪、玩具、饮食、习俗等变成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创设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验的需要,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运用多重感官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这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幼儿生命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学习的方式,因此,如何将游戏和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活动:
如:运用民间体育游戏开展户外活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老鹰捉小鸡”、爬爬乐、跳房子、滚铁环、编花绳、抓子儿等游戏,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孩子走、跑、跳、钻、爬、投掷能力提高的需求,又能因地制宜,将民间体育游戏中质朴、诙谐、活泼、智慧的特点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古法新玩,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激发孩子的兴趣。
在表演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共同制作小兔子、乌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以及老爷爷、老奶奶、大萝卜等头饰,开展《龟兔赛跑》《西游记》《拔萝卜》等表演游戏,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演、去创造。它融表演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语言、动作、知识和智力的发展。幼儿在扮演各种人物和动物的游戏过程中,了解古典名著、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既轻松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运用大型积木、磁力片、长城砖、沙子、黏土等材料搭建四合院、凤凰塔、蒙古包等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建构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它不仅能够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审美及艺术表现力,还有利于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特别是培养幼儿对具有民族特征建筑物的亲近感,便于幼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美工室”中可以开展剪纸、拓印、毛笔画、编织、彩泥、涂色等手工活动,这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手工创作游戏,孩子们通过剪、撕、贴,了解了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学会了欣赏剪纸作品。通过拓印、涂色创作了纸板画、刮画、艺术草帽、个性鞋子、绘画T恤衫等,幼儿乐在其中地学习了中国的传统工艺。彩泥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材料,它在孩子们的手上变成了冰淇淋、小兔子、苹果、小泥人,孩子们还知道了天津泥人张的故事。编织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她们在学习传统编织的同时,还创作了毛线画、毛线编织笔筒等。孩子们通过毛笔画了解了毛笔是我国独创的书写工具。
打造国学室,孩子们穿戴传统服饰摇头晃脑玩古诗等语言游戏,完成了民间童谣、绕口令和古诗等的阅读、倾听和朗诵。使孩子们自主完成了识字、点读、排序的学习,并且用游戏规则约束幼儿的行为,有利于完成社会性发展,如等待、排队、谦让等礼仪。
区域游戏:美食城,孩子们在美食城里制作并品尝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如内蒙古的莜面、土豆片(丝)、牛肉干、奶食品等,孩子们在游戏中既丰富了生活经验,又了解了乡风民俗。
此外,在大班,传统的民间益智游戏,如华容道、九连环、七巧板也可以纳入游戏范畴。
游戏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拓展游戏的范围,还让幼儿自觉自愿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了均衡发展。同时还提升了幼儿园的文化底蕴,将传统故事、传统工艺、传统美食、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传统建筑和游戏有效融合,使民间游戏得以传承,将传统文化精华播种在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