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2018-07-27 09:56
实用临床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山莨菪碱胃脘艾灸

郭 菲

(赣州市中医院急诊科,江西 赣州 341000)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以疼痛为主证,兼有嗳气、吞酸的疾病[1]。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而“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又居临床证型之首[2],其症状以胃脘部隐隐作痛,食少纳呆、喜暖喜按、四肢畏寒为主。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胃脘痛的各种症状表现,采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护理方法[3]。赣州市中医院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在穴位注射基础上配合艾灸进行治疗,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规定的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的诊断以及辨证标准,年龄、性别不限,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在非研究范围内、合并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或已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等会影响本研究疗效指标的患者。

对照组:男、女各25例,年龄20~70 (47.2±6.5)岁,病程2~13(3.5±0.9)年。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75 (47.5±6.3)岁;病程2~14(3.6±0.8)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穴位注射。具体操作: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将两侧小腿充分暴露,以两侧足三里作为注射穴位,应用一次性的注射器(5 mL)抽取654-Ⅱ(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 1 mL:5 mg·支-1,生产批号:2015021201、2016120322, 江苏大红鹰恒顺药业有限公司)各1 mL,应用碘伏棉签将注射穴位进行消毒2遍,将针迅速刺入穴位并小幅度的提插,在有针感时将针头固定并回抽,确认无血后在穴位缓缓注入 1 mL 654-Ⅱ,应用棉签局部按压并迅速拔出针头。同法应用于另一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完毕后嘱患者进行膝关节屈曲运动。隔日注射1次,1周注射3次,共计4周。治疗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等,有无药物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皮肤有无红肿、硬结等。若发生以上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应措施。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治疗。具体操作:患者将胃脘部充分暴露,艾灸穴位选取神阙穴和中脘穴两个。右手采取执笔式的方法夹住艾灸条,点燃一侧,应用小鱼际靠近中脘旁的皮肤,左手则应用食指和中指对穴位旁肌肉进行轻按以防止烫伤。点燃的艾灸条置于穴位上方2 cm左右,并在垂直方向行画圈动作,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每个穴位艾灸时间为20 min,隔日1次,1周艾灸3次,共计4周。艾灸过程中注意查看患者有无头昏、面色苍白等,艾灸皮肤有无红肿、水泡等,若有则应立即停止艾灸,并对症处理。

1.3 疗效评价标准

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评定2组的治疗效果。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2)应用数字评分法(NRS)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越低提示痛疼改善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计数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分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2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昏、恶心、注射部位红肿,均较轻微,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胃脘痛多与外感寒邪、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有关[5],究其病机无外乎是“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发生与各种因素伤及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而引起脉络拘急从而诱发本病。因此在治疗上主张补脾益胃,温理和中。足三里属于胃经的下合穴,属足阳明胃经,胃经具有多气多血的特点,能够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而胃脘痛患者以气虚为主,因此选择此穴注射治疗具有很好的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作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对于解除平滑肌痉挛、胃肠绞痛以及急性微循环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脾胃虚寒的患者,寒凝则胃痛,因此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是较好的选择。使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在足三里进行注射,即起到治疗的作用,又刺激了穴位,疏通经络。穴位注射由于综合了穴效和药效两大效应,从而使整体治疗效应优于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单纯性针刺[6]。

艾灸法是通过艾灸过程中的药力和温热来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起到温通气血和扶正祛邪的效果。中脘穴为胃经募穴,具有和胃健脾、补寒利气之功效;神阙穴为任脉之要穴,具有和胃理肠之功效。在中脘、神阙穴施灸,可达到温通经络、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使人体的百脉气血得以调节,达到脾升胃降的协调作用,对治疗胃脘痛有较好效果[7]。艾灸操作简单,有利于患者长期治疗,同时配合穴位注射,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且研究组疗效更可靠,疼痛程度更低 (P<0.05)。提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对脾胃虚寒性胃脘疼痛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山莨菪碱胃脘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夏天怎么做艾灸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山莨菪碱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辅助作用研究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苏慧敏教授采用心宝丸联合消旋山莨菪碱片治疗心律失常验案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