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低段的孩子们正值七八岁天真烂漫的孩童时期,他们喜欢模仿、活泼好动,但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他们喜欢运动,动是他们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因此,这个年龄段的音乐课程教育,通过律动来让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是很有用的一种途径。笔者将以律动的作用开头,以律动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为开头,从运用模仿律动表演,表现性律动表演两大块来阐述律动教学在低段实际教学中是如何运用的。
关键词:作用;模仿;表现性
律动就是在音乐课堂中,根据音乐的性质、速度、节奏、情绪等元素,在教学基础上有规律地加入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动作。传统的音乐课程一般以唱歌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七八岁的孩子如果一节课40分钟都是在唱中度过,会间接挫伤孩子们对音乐课的兴趣,打消孩子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综合能力。
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律动能让传统的歌唱课程变得生动而形象,让死板的书面音符、节奏等插上律动的翅膀,好似舞动起来,这也符合孩子们好玩的心理特性,讓孩子们感受到音乐课堂的快乐。除此以外,在律动活动中,孩子们进行即兴表演,或是在别人的律动表演过程中观看对比设想,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下子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创造他们所想象出来的东西,继而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下面笔者将从四大块解析小学低段教学中律动的运用。
1 模仿性律动表演
模仿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模仿分为直接模仿和间接模仿。
1.1 直接模仿
作曲家通过音乐艺术性手段表现生活中如动物的叫声、汽车喇叭声、大自然的风雨雷电等。用直接模仿的手法、具体的音响效果来表达他们的感受,跟着作曲家所表达的对象让欣赏者顺其走向,进而体会音乐的内涵。例如,《母鸡与公鸡》是一部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的管弦乐作品,乐曲开头由钢琴和小提琴用同音反复和五度跳进的音调模仿母鸡的咯咯叫声,接着由单簧管和钢琴在高音区模仿公鸡打鸣的音调。最后,公鸡和母鸡的叫声相互交织,增添了乐曲的热闹气氛。学生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身势动作来表现作品的形象,拿起打击乐器按照节奏模仿母鸡与公鸡的声音。再如,《隆咚锵》歌曲表现了过新年敲锣打鼓的热闹场面,全曲一直在重复隆咚锵,那么我们可以用这3个字分别表现敲锣打鼓。我们可以拿“隆”表现敲锣,“咚”表现打鼓,“锵”表现锣鼓齐鸣。
律动设计:
“隆”右手在胸前向内做敲击状,模仿敲锣的动作;
“咚”左手在胸前向下做敲击状,模仿打鼓的动作;
“锵”左右手在胸前鼓掌,表现锣鼓齐鸣的状态。
1.2 间接模仿
间接模仿,就是通过声音的描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抽象、模糊的作品所模拟的对象间接展现出来。作曲家对事物的描绘有时候并不逼真,比较抽象,那么我们只能借助想象间接地去感受作品内涵。例如,二年级下册的《鸭子拌嘴》,这是一首打击乐曲,运用打击乐器不同的敲击方法、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独奏模仿鸭子冲破黎明的宁静的引颈鸣叫,人们仿佛看到了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接着用闷击小镲声模仿老鸭“嘎嘎嘎”,仿佛在与小鸭对答呼应。期间两只木鱼高低不同敲击声“各的各的”与云锣“叮咚叮咚”结合在一起,使人们不禁联想到鸭群在河边蹒跚而行的场景。此后,小钹、水镲、大锣、木鱼等六器齐鸣,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鸭群时而游水,时而追逐嬉戏的场景。突然响起了小钹与水镲交替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表现了鸭子拌嘴。最后在木鱼与云锣减弱减慢声中,结束全曲,好似鸭子摇摇摆摆地渐渐远去。
律动设计(打击乐器模仿鸭子):
鸭子出门——小钹小镲出场:
节奏型:X X︱ X X ︱ X X ︱
鸭子嬉戏——六器齐鸣:
节奏型:XX XX ︱ XX XX ︱ XX XX ︱
鸭子拌嘴——小钹与水镲出场:
节奏型:X.X XX ︱ X 0 ︱X.X XX ︱X 0︱
鸭子回家——木鱼和云锣出场:
节奏型:X.X XX ︱ X X ︱0X 0X ︱X 0‖
2 表现性律动表演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动、爱表现,表现也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表现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律动教学中,老师应该多让学生表现,让学生以自己为主,真正享受课堂。
2.1 表现性的歌曲情绪呈现
每首作品都有它要表达的情绪,或喜或悲,通过聆听我们第一感就能感受出来。那么如何把我们感受出来的情绪表达出来?那就要我们的老师利用表现来表达。例如,一年级下册歌曲《小黑猪》,歌曲的情绪比较诙谐幽默,歌曲通过一系列的“哎嗨哟”唱出小黑猪睡过头急急忙忙起来,把衣服穿在脚上,把袜子套在耳朵上的故事。学生边听歌曲,可以边设计动作,用自己的身势动作来表现歌曲。
律动设计:
第一段歌词,学生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
第二段歌词,学生开始急急忙忙找衣服,衣服穿在脚上,袜子挂在耳朵上;
第三段歌词,学生做害羞状。
2.2 表现性的舞蹈呈现——特别指向民族舞蹈的融合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把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融入歌曲律动中,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做到音乐的多元化融合。
3 结语
小学低段的律动教学培养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注重细节,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律动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热爱课堂,热爱音乐。运用多种手段,律动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从小对音乐产生兴趣,学会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在音乐中展示自我,合作他人,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晓勇,何如栋.新课程视野下的小学课程教学[M].黄河出版社,2003.
[3] 黄蓉.浅谈让律动充实小学音乐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3(03):74-75.
[4] 苏丽莉.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7(06):143.
作者简介:丁敏(1990—),女,江苏溧阳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