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之中 叙事之外

2018-07-22 08:47赵涓涓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灵性花园人类

赵涓涓

工作室外景

花园,诸多事件的发生地。作为现实花园,它是一种宇宙秩序的缩影,而身体,作为灵魂的花园,我们栖居在此。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不可一息或离。自然作为客观存在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发生现场,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承载体。一方面,自然本体的混沌无序,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价值观,与人类意识之初①和内在灵性②相连接。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必要联系着的有机体所资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条件而扩大来看待一个有机体,必不容划分开孤立地静止地看它。”③人的个体生命寄居于此身,而不以此身为限。宇宙万物相连相通,人类生息于自然界中,混乎而不可分。另一方面,自然被赋予了一种人文的价值判断,即自然是人类进行现实改造的承载。以西方现代主义世界观中的个人主义以及二元论思想自居,激进的理性科学以自身力量的维度,积极助力于主流政治,自然的人文元素不断地向某种计量的客观性倾斜。反之来看,人按照计划性而改造自然,自然面貌为之改变,同时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地得到改进。④

展览海报

开幕现场

展览链接:

花园叙事:赵涓涓个展

策 展 人:张瑜洋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6日—12日

展览地点:北京上苑艺术馆 A8工作室 & 二号展厅

历史进入后人类主义的当代,经济、环境、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资本主义资源分配的背景之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各个层面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共生机制。技术浪潮成为时代的引擎,对启蒙理性的质疑,解构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中人为主体的中心地位,古典人文主义传统中人性的至高唯一性受到挑战。将人类主体、社会文化等放置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中,于是“科技/技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中心议题。哈拉维的赛博格(Cyborg)⑤借用了“技术”对人类的介入(人机结合体)来打破对于“人”的传统理解,打破二元对立,重新思考人类的存在、后人类存在的可能性。人类世⑥将人类与时代并置,在关注人类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中发展我们在“人类世”的叙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作何处理和回应?这里不妨将人类自身同样也视为一种地质力量(geological force)。⑦我们在人类世中感受,并批判性地思考生存的意义。

赵涓涓 看风景(局部)

赵涓涓 LIVING 行为作品

赵涓涓 看风景(局部)

赵涓涓 大空间 PVC、石子、铁、土壤、纸、数码打印、油漆 约200×230×180cm 2018年

赵涓涓 黑方块 铁、纸、数码摄影、微喷 100×80×35cm 2017年

赵涓涓 纯白的和被赠与的 现成品 LED灯、土壤、棉花、丙烯、夜光漆、灯箱、纸本油画、金属、水、强力胶、草 尺寸可变 2018年

赵涓涓 平行日记:0513 数码打印、塑料、木板、钉、土壤 尺寸可变 2018年

赵涓涓 无及之地 使用过的防护网、不锈钢、LED 显示屏、胶带、数码打印、便利贴、铅笔、石头、阳光 尺寸可变 2018 年

赵涓涓 暂存 高清彩色视频 2’27” 2018年

展出作品是自2017年以来创作的部分作品,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视角下探讨人类世、科学理性、时空、灵性,以及地缘政治、人文、栖居与技术的关联,包括装置、雕塑、影像,以及部分创作手稿。“花园”在这里作为了作品的一部分材料,其材料的显性特性在于作品中使用的自然材料和实际创作素材,隐性特性则在于作为作品叙事性背后的庞大的虚拟现场,这个场景或是宏观上自然现实的存在与发展的线索,或是某个基于自身经验而主观处理的记录现场。此次展览空间选择了工作室作为主展区,但是区别于一般的工作室开放展,展出作品和工作室空间进行了充分互动,更多可看作是一个艺术介入个人空间的项目。如工作室二层展示了基于室内空间创作的空间装置作品,房间的建筑结构成为作品进行的承载,抑或是某种阻隔。工作与生活的私密性在这里交织,能感受到一种新的维度拓展的张力,这给作品的进行带来了一种自然的弹性。

展览主题“花园”,是以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自然空间和精神性的空间,作为生发事件的载体。自然是人类文明的发生地和发酵场,当代语境之下,时间、历史、宗教、科学理性、社会/政治事件交错发生在这一时空场域中。它们建构于某种现实与虚拟的结构之中,或以一种模棱两可的叙述方式展开,或以某种戏剧性的转场而盘根错节。在自然现场发生的直接和间接的事件中进行“叙述”和“记录”,尝试再创造和重新定位事件的新视角、现实主义和愿景。

赵涓涓 边界花园 高清彩色视频(有声) 3’01” 2018年

注释:

①这里谈到的“意识之初”来自如下论断:人在自然界的进化中头脑逐渐发达,故“意识”出现。这种意识的出现是产生分别对立、二分的基础,故产生了人心的计量、计划性。这里的“意识之初”指代尚未出现意识的自觉,混沌为一的状态。

②“灵性”一词的含义有多种指代。如罗素在其《社会改造原理》中提出“本能”“理智”“灵性”。罗素建立灵性,说它是宗教和道德的心理基础。灵性是以“无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为中心,是在本能和理智之外的第三种东西。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将罗素所说的“灵性”看为“理性”,即“人心”。“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本文所谈“灵性”主要是指个人在各种相处关系中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类似儒学《易传》《中庸》所说的感通、中和(和谐)、诚等身心状态。而这些周遭关系包含了本身个体、自然环境、神、他人等。(此解释参见维基百科中文版注解。)

③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7页。

④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一书中阐述。

⑤赛博格是一个非常混杂而模糊的领域,充满了边界的混乱和破裂。比如人与动物的边界、有机体与机器的边界、身体与非身体的边界等,也与医学、信息技术、军事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紧密相连,所以哈拉维将赛博格称为“一个关于政治身份的神话”,希望这个新的主体能超越目前的各种身份认同困境(种族、性别等),创造新的、平等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人类生活方式。

⑥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这个时代由人类活动对环境所有方面造成的可见而持久的影响来界定。继荷兰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在2000年使用这个术语后,人类世(Anthropos意为“人类”,cene意为“新的”)这个词已被许多领域采用。

⑦ Ian Sample, “Anthropocene: Is this the new epoch of humans?”The Guardian, 16 October 2014.

猜你喜欢
灵性花园人类
天津市2 057 名护生灵性照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氤氲灵性画图开——傅抱石四十年代绘画展览综述
人类第一杀手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