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涵
祁震 复眼 影像装置 2016年
在权威的牛津在线参考资料库(Oxford Reference)中,实验艺术被表述为使用新观念和新技术去拓展边界的艺术方式。①在此意义上,祁震可称得上是一位典型的实验艺术家。在他的艺术实践中,绘画、装置、影像、代码、数字媒体,创作形式不一而足。难得的是,祁震几乎从不在题材上自我重复,他总在为不同的论题寻找合适的媒介载体,其作品所呈现的丰富形式也自然地源于他关涉的多元问题。而与此同时,他看待事物的多重视角也带给他创作上的更多可能性。
祁震 行李箱 装置作品 2004年
祁震 zoo球(截图) 影像作品 6分18秒 2016年
祁震 机关枪打蚊子 影像装置 2016年
祁震 机关枪打蚊子(局部) 影像装置 2016年
祁震 机关枪打蚊子(局部) 影像装置 2016年
祁震 你是我的! 影像装置 2014年
首先是对人的处境的关切。祁震早期旅居法国的作品“桃花源记”系列和《行李箱》都指向了“乡愁”,它们的张力体现于,当乡愁所负载的文化基因显现时,它就不再只是一种情感,同时是一种内化了的文化冲突。《当智者指向月亮,愚者才看他的手指》和《Zoo球》都以动物来反映人类自身。就如同“只身前往动物园的游客,在注视过一只又一只的动物之后,会感觉到他自身的孤单;至于成群的游客呢,他们则属于已经被孤立起来的另一类物种”。②动物是人的伙伴,同时它们也是镜子,能够映射出人类在高速发展中的孤立无援。
祁震 天空之镜 影像装置 2018年
祁震 睡眠,死亡 影像装置 2004年
祁震 阿芳的故事(截图拼图) 动态影像 21分43秒 2017 年
祁震 城市·人 2 布上丝网 100 x 80cm 2006年
祁震 线·空间 丝网印刷 2005年
祁震 当智者指向月亮,愚者才看他的手指 装置、影像 综合材料 2016年
祁震 当智者指向月亮,愚者才看他的手指 装置、影像 综合材料 2016年
祁震 长征置景——二郎滩渡口遗址 摄影作品 60×47cm 2016年
其次是对自我的深入发掘。在一系列自我扮演的影像作品中,祁震提出了双重设问,一是通过屏幕向自我显现,从而投射出一个艺术家与自身的客观化距离。在《你是我的!》《你在看我吗?》《你去吧!》中,祁震利用影像制造出一种客观化距离,通过两个“我/非我”的对话,巧妙呈现了“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之一系列基本命题的某种维度的真相。亦即,“我”以一种面对自我存在境遇的主观化疑问。正是借由影像创造出的客观化距离,这种主观“真实”被投射为客观“真实”。也因此,艺术家在把这三个根本的哲学问题转换到“现象”和“经验”的视域中。祁震的另一重设问指向了影像真实性及其功能性,《登岛计划》讲述了一位(由艺术家扮演的)爱国者,在经历了一系列“艰苦航行”后,终于登上了“岛”。而影片最后,一个从“岛”到公园晨练群众的长镜头让这部虚构影像回到现实,作者用幽默和轻松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其对严肃事件的关心和立场,这种巧妙的反差或许恰恰是存在于现实情境中的真实。
祁震 肖像 丝网版画 2002 年
在祁震于2017年完成的作品《阿芳的故事》中,虚构的真实性命题被推向更为深重的历史维度中。跟随着一个真实人物的命运轨迹,立体黑白照片所构成的奇异影像将人们带入一条闪烁着的历史河流,观者能够借助剧中人“阿芳”的镜头回到文明更迭状况下的彼时中国。这也就意味着,作品在照片和影像所构成的拟态的时间线与现实历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偶合,而光晕(Aura)在这种偶合中得以出现。这是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意义上的“光晕”——“一个由时间构建的视线,一个让时间在幻象中像思想一样展开的视线,也就是说让时间在空间里重新编织自己,再变为时间”。③
祁震 登岛计划(截图) 影像作品 有声彩色 13分58秒 2014年
或许源自学院时期的版画实践,祁震后来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倾向于一种复制性,对复制的复制,对双重复制的重制。无论是图片还是影像,其都将创作的某些趣味放置于重制的文化记忆或借由重制导出的新的视觉经验上。复制性当然也面向艺术家自身,在复制和重制中祁震探索着一个恰当距离,也是他与自我、与艺术、与世界之间的距离。而这个距离,也是观者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觉知的。
注释:
①引自网页http://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095805811。
②约翰•伯格:《看》,刘惠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6页。
③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看见与被看》,吴泓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