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军
【关键词】 农村中学;走班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038—01
“走班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原有的固定班级构造被打破,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基础、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在各科任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一方面会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满足了学优生对知识的需求。这是层次化教学的更灵活的形式,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还能节约教学时间和资源。但是,这种流动性的教学模式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在教育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有效开展“走班制”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选择“走班制”实施的时间
选择“走班制”实施的时间很重要。实施的时间太早,学生之间彼此还不太熟悉,不利于集体归属感的形成,会给以后的管理增加难度;实施的时间太晚,会大大降低“走班制”教学的效果。最好的时间是学生入学半学期或者一学期以后,此时学生们已经习惯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对各个学科有了充分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看,都有了分层的依据,此时实施“走班制”教学,能更客观、合理地进行分层,能更科学化地组织教学。
二、采取自主选择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层设计
“走班制”最关键的步骤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如何分层,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能更好地兼顾到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但是,全靠学生的主观意识选择,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地体现分层的合理性,这就需要教师的介入。结合学生的选择,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成绩、平时的表现等作为参考进行分层设计。在“走班制”的状态下,学生处于流动状态,班主任要获取学生的准确信息,就需要抓紧对班级的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状态,为科学分层寻找依据。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班主任与学生多沟通,与任课教师多交流。
三、加强教学管理
首先,班主任要起到纽带的作用,除了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外,还要定期和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此外,还要与班干部进行对接,摸清学生的思想生活状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持续不断地进步。
其次,对各科任教师而言,要做到教管合一。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除了教书,还要育人,这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所以,科任教师也要承担起管理和引导学生的责任,在课堂上、课下,凡是自己遇到的学生出现的问题,都要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最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规范他们的行为,也会促进教学相长。“走班制”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游离在班主任的视线之外,使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受到限制。加强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能使其积极配合班主任的教学工作。
四、优化教学模式
“走班制”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形式变了,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没有变,所以,“一切为了学生”同样要作为教学的立足点。“一切为了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那就是要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从课程设置到课时的安排都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都要能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权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其特征,真正做到学生分层、教学分层。
优化教学,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教学分层,会给教师的备课增加难度,如何把握教学内容难易度的设置,是需要教师花心思去琢磨的。教师们要不断学习和钻研,用心体悟和探究,才能实现教学的完美整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把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专业课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的個性化发展。
五、完善评价体系
在流动状态下,学生和教师都处于相对自由的处境中,所以,制订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好的评价体系不但能检验教学成果,还能在日常加强对学生的约束性,让学生在平时就主动用规则进行自我管理,这样的评价体系才是完备的,才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对流动状态下的学生,除了考试成绩外,还要把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成绩增幅和作业情况纳入评价体系,让他们在关注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过程,这样一来,学生才会主动学、认真学。对教师的评价,要把他们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满意度等作为重点。通过学生测评、教师自评和学校调研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真实情况,用测评结果去推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