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思维角度优化解题策略

2018-07-19 11:41谭珠焕
师道·教研 2018年8期
关键词:乙车边长正方形

谭珠焕

解题策略的确定,是指解题者知识的运用,解题方针的确立,方式、方法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反映了解题者不同的认识角度,反映了解题者智能水平的高低。小学生由于受他们思维特点的制约,解题时总习惯于用教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因而一部分学生在解稍有变化的习题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思路受阻或者思路不开阔,限于一般的思维水平,看不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做一些变换思维角度的训练,可以收到优化解题策略的效果。

一、由抽象想到具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特征还只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而对一类较为抽象的问题,失去了凭借,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启发学生用举实例的方法来思考,不仅能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时还可能通过这样的一些例子,从中总结出一类问题的思考规律。如: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倍。引导学生把正方形的边长假设为1厘米、2厘米、3厘米……,再分别扩大2倍、3倍、4倍……,分别算出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可以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几倍,面积就扩大平方倍。运用这一方法,对于类似的问题: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6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怎么变?被除数缩小2倍,除数扩大3倍,商怎么变?比的前项扩大5倍,比的后项缩小2倍,比值怎么变?学生基本能独立解决。

二、由具体想到抽象

为了使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作一定的引渡工作,特别是在学生学了分数问题、比和比例以后。因为分数问题中,每一个抽象的分率,都有一个具体的对应量,以及比例中的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运用这些知识,不仅使一类问题的解题过程大大简化,而且可以借以提高学生探索解题策略优化的兴趣。如:一本书有120页,小刚读全书的用了8天。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读完?一般来说,成绩一般的学生都要通过先求出120页的,再求出平均每天讀多少页。如果老师从“全书的”与“用了8天”上稍加点拨,学生就会用如下的算式求出需要的天数:8÷-8=2天。截然不同的两式的对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三、由繁想到简

解题策略的优化,不仅在于思维角度的恰当,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且在于思维的敏捷性,这就需要在平时适当加大思维的跨度。如:某食堂头3个月节约用煤12吨,照这样计算,一年(12个月)可以节约用煤多少吨?因为头3个月是第一季度,一年有四个季度,因此,这题不必以月来计算,而采用季度来计算才简便。以“季度”代替“月”来计算,计算过程省略了一步,而在思维上却跨越了一步。

四、由顺向想到逆向

思考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问题采用执果索因“倒剥皮”的方法,更为简单。教学中,在学生顺解后,再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持正思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优化意识。如:一桶油第一次用去了,第二次用去余下的,还剩18千克。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顺解:18÷〔1--(1-)×〕=42千克。逆解:18÷(1-)÷(1-)=42千克。

五、由部分想到整体

一般解答应用题,都是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一部分,一部分地推及,直至解决问题,而有些题,用这样的解题过程十分复杂,而整体上去理解题意,却比较简便。如: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驶向B地,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0千米。10小时后,甲车到B地立即返回,与乙车在途中相遇。两车从出发到相遇共经过多少小时?此题如果从10小时后甲车到达B地、乙车行驶了多少千米,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去考虑解题过程比较复杂。如果从整体上考虑,从出发到相遇,两车共行驶了两个全程,变两车开始同向为相向,则比较简便:50×10×2÷(50+30)=12.5小时。

六、由现象想到实质

增加思维跨度的训练,还不仅仅在于减缩一两步运算,而在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实质,摆脱固定的思维程式。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原计划每小时行35千米,8小时到达。实际上只用了7小时就到达乙地,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此题,如果按一般的思维程序,应当用实际每小时的速度减去原计划每小时的速度,而实际速度必须是两地路程除以实际时间,列式为35×8÷7-35。如果透过现象来认识,原计划8小时到达,实际只用了7小时,提前了一小时。这一小时应行的路程,必须平均分在7小时内行驶,所以每小时应比原计划多行驶:35÷7=5千米。

责任编辑徐国坚

猜你喜欢
乙车边长正方形
画图助解题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求甲车的速度
拼正方形
巧比边长与转化思想——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
一个关于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链
理解中点巧求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