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新丽
摘 要:学生拥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能使他们将已经拥有的数学知识运用到他们未知的数学情境中去,并依靠已有的知识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能增强学生通过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通过对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反思,举一反三,加深对这一类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关键词:数学问题;能力培养;数与代数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表明了问题是数学学科的根源。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应当逐渐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广泛数学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并掌握课本上的数学概念,还包括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解决未知的问题。学会如何利用图表、计算机等去分析及处理信息,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文献,选择有效的解决办法,会利用数学语言及数学符号进行准确的表达。而问题解决作为学数学的一个主体过程,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适度综合,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不是简单的操作模仿,而是把以往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数学情境中去,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创造性地进行运用。知识的整体性是学生切实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标志,他能够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去考虑问题,检验学生能否将以往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化体系,当遇到新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例如:在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有关数的概念“解释分数 的意义”。
生1: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
生2:6个苹果是8个苹果的 。
生3: 里有3个 ,有6个 ……
生4: =3÷4=3∶4=0.75=75%。
……
從学生的回答中,实现了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利用规律熟练进行转化。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本身就是运用以往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也加强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总结与巩固。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数学知识及技能的提升。
二、坚持反思,提升计算能力
反思是通过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查与分析。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总是认为学数学就是解大量的题,只要多做题就可以获得好的成绩和较高的数学能力,很少会对旧知识进行反思。其实,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投入反思活动,这样可更深刻理解知识,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明晰,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如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收集习题,汇编成册,勤反思。要注意收集有以下几个特点的习题:
1.平时计算容易上当受骗的。
如88+12×4=100×4=400。很多学生极易犯这样的计算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由于“88+12”很容易得出结果,由于思想的懒惰性,很多学生都会先算加法然后再算乘法。(2)受到从左到右计算习惯的影响。又如: “28×19+72×81”与“28×19+28×81”,在进行这类题目的比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哪些算式可以进行简便计算,哪些算式则不能运用。学生通过讨论,逐渐发现算式中所包含的规律。因此,带领学生多加强对比练习,对于学生增强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2.同学中一些好的或与众不同的计算方法。
如:25×44用25×4×11比25×(40+4)来得简便。
3.适用巧算的计算。
如1.5÷0.25=1.5×4,8×0.25=8÷4。
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增多,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与整理归类。对于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举一反三,总结出错误的原因在哪里,今后应当如何改进,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应当如何避免再次犯错误,减少没必要的失误。鼓励同学之间多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得,比一个人闷头思考的效率要提高很多。
三、联系实际,提升策略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显示了它丰富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从A镇到B镇,其中 是上坡路, 是平路。一辆货车从A镇到B镇往返走一趟,共走了4.8千米的上坡路。A镇到B镇相距多少千米?
在解答时先让学生叙述题意,根据条件判断出“A镇到B镇相距多少千米?”就是在求出单位“1”的量,即要明白“共走了4.8千米的上坡路”是指哪段路?往返怎么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其对应的分率这一关系,指导学生用线段图分别表示“上坡”(画得上斜些)、“平路”(画得平些)和“下坡”(画得向下斜些),然后让学生把相关的条件也标示上。
如图
当学生学会看着线段图叙述题意后,很容易就清楚(1- )就是“往返所走的上坡路相对应的分率”,列式:4.8÷(1- )=6.4(千米)
对于这种完全以文字叙述的“解决问题”内容,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从各种生活情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寻求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