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远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211203)
笔者目前所在校是一所新建校,由于工作需要,我们聘请连春兴老师作为数学学科辅导教师.根据学校实际,连老师给我们传递了很多好的理念,如,把学生的“广泛参与、深入思考”作为评估一节好课的核心标准;课堂教学应该以问题驱动,尽力让学生在相对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获取新知.这些理念聚焦于学生的学科素养,符合现代教育观,但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尤其针对我们新建校中等偏下的生源基础,能否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带着这些疑虑,我们诚邀连老师为我们学生上一节示范课.当了解到我们初、高中的进度后,连老师欣然应允,选了一节既能体现他的理念,又无需刻意准备,即使不用信息技术辅助,也无大碍的“诱导公式”课.出乎意料的是,连老师用一个“米”字破解了“诱导公式”,让人大开眼界.
也许是考虑到学生基础,上课伊始,连老师徒手画了一个以原点为心的单位圆,以及角α的终边与圆周交于点P(x,y),采用学生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然后进入问题驱动环节.
问题1如果角α=30°,请同学们写出一些正弦值与sin30°相同或为相反数的角.
照理说,在定义的启发下,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但学生的回答耐人寻味.先是一位同学回答390°,750°, 1110°,再是一位同学补充回答-330°,-690°,-1050°,这些角的终边都与30°相同,显然不是连老师所希望的,但他没有丝毫的埋怨,笑容可掬地肯定了大家对“整圈白转”诱导公式理解到位,然后耐心启发大家,除了整圈,还有没有非整圈情况,在一整圈的旋转过程中,还有其它角满足条件吗?正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学生终于七嘴八舌补齐了“-30°, 150°,210°”.
问题2如果角α是任意锐角,请同学们画出与sinα相同或为相反数的角的终边.
在前面“30°,-30°, 150°,210°”终边位置的启发下,学生很自然的画出终边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三种情况,一个“米”字,初见端倪.
问题3请大家把问题2中终边相对应的角用最简捷形式表示出来,并观察该图,写出观察到的等式.
问题4把正弦变成余弦和正切又如何?
这两个问题是本节内容的核心,能否由学生在观察中解决,事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新知、获取新知”理念的实施,而后学生的表现说明我们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米字”的情境中,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发现“诱导公式”.三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如下:
(学生口述,教师代笔).
从先后三位同学朴实无华、顺序不一的回答看,他们不可能有任何前期的预习与准备,纯属自然生成,可谓本课精彩的一笔.得到正弦、余弦、正切三组公式后,连老师靠追问方式提炼了公式的记忆方法,尤其是符号规律,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为了使这些公式获得更广泛的运用空间,我们一起来研究α非锐角时,公式是否成立.
问题5当α为任意角时,这些公式是否成立?
这是一个在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同学眼里,无所措手足的问题,如果放手让学生探究,课堂效率难以保证,所以连老师采用择一示范性讲解,其余由学生课后探究的方式处理.
如图,角α为第二象限角,先画出-α的终边,再画出-α+π=π-α的终边,结果学生易见角α与π-α的终边仍然关于y轴对称,遂得sin(π-α)=sinα成立.当角α为三、四象限角或轴上角时,自行证明.其余公式仿此处理.
问题6请完成如下求值:
(1)sin870°;(2)cos(-225°);
最后总结诱导公式的使用,一般情况采用“负化正,去(或加)整圈,去半圈”的策略(下课).
一节普通的数学课,却被连老师上得如此精彩,听完后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越回味越感到似陈坛老酒,醇香厚重,韵味绵长,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过去我们讲授诱导公式,大多只把它作为三角函数求值,化简的工具,而且教学中按照课本的顺序呈现,这样就导致了公式的产生不够自然,公式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即使教师生硬的引导学生观察对称性,也仅仅是生硬的获得公式,虽然这样学生也可以被动地接受,但后续的公式运用与记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基础薄弱的学生尤甚.面对这样的现状,有的教师直到现在,还固守“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的陈词滥调,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与使用.殊不知,诱导公式不仅是三角函数求值,化简的工具,还是三角函数的重要性质,之所以在角的终边绕原点旋转的过程中,函数值会不断出现相等或相反(数)的变化,究其根源,不难发现,这是作为刻画圆周运动的三角函数,其周期性和对称性所决定的.连老师正是抓住了三角函数这个重要特征,引导学生成功地构造了一个“米”字,成功破解了诱导公式的密码,使诱导公式变成了不记而记的事实.
连老师这节课为什么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导学问题的设定.试想,若按连老师以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思考”作为评估一节好课的核心标准,这就自然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怎样参与?参与什么?平台在哪?谁来搭建?这种种疑惑,这节课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教师搭建便于学生参与的问题平台,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初始问题的设置.
若按照教材(人教A版数学4)的提供的探究任务,给出一个任意角α,研究π±α的终边与之的对称关系,也得到诱导公式,而且还省去了诱导公式对α是任意角时是否成立的讨论,但这样做,与连老师的初始问题比,起点无疑是高的,而且α原本是任意角,却按α是锐角时记忆符号,这个中原委,至少在学生看来,也不够清晰.连老师充分考虑了学情,从问题1“写出一些正弦值与sin30°相同或为相反数的角”出发,扩充到问题2“任意锐角”,发现函数值相等或相反(数)的角的终边,是万变不离其宗——一个“米”字.就是这样一个从“任意角”到“锐角”降低门槛的变化,无疑给学生搭建了有利于“广泛参与,深入思考”的平台,随后在α是锐角的基础上,符号记忆规律变得无需解释,而问题5“对α是任意角时,诱导公式是否成立的讨论”,又使逻辑上无懈可击.这样在知识的制高点不变的前提下“削山填路”的做法,特别在我们基础薄弱的学校是值得提倡的.
连老师多次在讲座中提到,导学的问题务必要遵循如下原则:
(1)起点问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兴趣,开门见山,直击知识主题.
(2)问题延伸要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给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机会.
(3)系列问题要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走向,且符合量力性原则.
(4)问题设置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好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果连老师不给我们真实的上一节课,我们对这些导学原则的理解往往是苍白的.而通过连老师这节课的诠释,我们不难发现,他本人严格遵循了这些原则.抛开尊重学生认知基础,且直击知识主题的问题1不说,从问题1,2,3,4,5的延伸来看,它们既符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便于学生参与的呈现要求,又在遵循量力性原则基础上,揭示了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走向,特别是问题5,既是逻辑的完善,也同时为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这样一些可以由学习者拾级而上、渐次解决的系列问题,无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发挥路标与拐杖的功能,使“尽力让学生在相对独立地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新知、获取新知”成为可能.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既体现在宏观设计上,也体现在微观处理上.如果说,前文提到导学问题是在宏观设计上的艺术体现,那么在微观处理上看,连老师的教学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是恰如其分地引导和机智幽默地师生对话.如解决问题3时的那位同学写出包括“sinα=sinα”在内的四个公式后,连老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调侃“sinα=sinα”是正确的废话,引发同学的哄堂大笑;解决问题4时那位同学写出关于余弦的三个公式后,连老师追问:这个地方凭什么取负?引发同学们对符号的警醒;当汇报正切三个公式的同学把最简单的“tan(-α)=-tanα” 写在第一位置时,连老师夸赞他“先吃软柿子”,又一次引发学生会心的微笑;当学生完成了三个公式的总结后,连老师又不无警惕的向大家发问:(对照黑板)你们凭什么不出错?请大家判断可能在哪里出错?以发问的方式,再次引发同学对符号的重视,收到画龙点睛之效;随后连老师又鼓动大家为生成知识做出贡献的同学表示祝贺时,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在诱导公式的运用阶段,他充满关爱的对学生说:“你能独立完成更好,遇到困难不能独立完成时,再看黑板(正确的板演)”;“我错怪你了,有可能你说‘正’是因为两个负号抵消的结果”;“这个公式的选择是很智慧的,我祝贺你们!”这毫无做作的教学语言,是连老师对学生大爱的自然流露,如此风格的师生交流,拉近了原本陌生的师生距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其次是连老师非常关注课堂上学情的反馈.也许与他面对陌生的学生群体有关,他一节课不下5次要求“与黑板上结论一致的同学请举手”,以统计学生掌握的真实情况,避免被少数优秀学生的表现所误导,并根据学生准确率情况,从容把握着课堂节奏.尤其是学生举手附议较少时,依然可见连老师不急不躁、语速舒缓、微笑着的期待眼神.
再次是细节处理的细腻.如当学生完成关于正弦、余弦、正切的三组诱导公式后,及时提醒大家看书,指出同学们的总结,与教材诱导公式(2),(3),(4)的区别在于按同名函数分类和按角的关系分类,以排除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再如,连老师总是先用自然语言给同学布置任务,等大家进入思考状后,再以问题的形式在黑板上板书,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领会任务,也避免了不用信息技术展示,因书写速度不及阅读速度引发的时间耽误.
最后一点最重要,那就是“当讲则讲”.华东师大的张奠宙先生曾针对一味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影响课堂效率的现象告诫我们,中国的数学教学,万不可削弱教师的示范性讲解.连老师的教学处
理暗合了这种提法,如本课问题5的解决,他并没有给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而是当仁不让,选择讲解α是第二象限角时,角α与π-α终边仍然关于y轴对称,于是公式sin(π-α)=sinα成立.再如问题6练习(4)中诱导公式(1)的逆用,连老师也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这在以自主学习为主调的课堂上,呈现“当讲则讲”的两个教学片断,更显难能可贵.
客观地说,连春兴老师的授课风格与我们平时授课有一定差异,为了解同行对这种差异的认识,我们组织了全校初、高中数学教师座谈会.会上,大家从如下几个角度给予连老师高度评价:
1.吸引——每一个问题都有的放矢,明确具体,引人思考.
2.台阶——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为下一个问题搭好台阶.
3.重构——不拘泥课本呈现方式,以最适宜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形式,呈现知识的发展脉络.
4.精炼——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表述, 漂亮整洁的板书.
5.鼓励——微笑、期待的眼神,让学生如沐春风.
平心而论,连老师作为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已无需我们的溢美之词,但他厚积薄发,手持一根粉笔上讲堂,看似稀松平常,却处处智慧,表面信手拈来,却精彩纷呈,这正是值得我们由衷赞叹和学习的地方.特别是连老师通过一节课,深刻诠释了他诸多先进理念的实践途径,这对我们数学教师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发展,无疑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