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关爰工作机制化建设的“弋阳实践”

2018-07-12 05:44邹晓平陈志岳
人民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监护监护人儿童

邹晓平 陈志岳

弋阳地处江西省东北部,是劳务输出大县。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备受各界关注。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针对亟待加强的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问题,弋阳县着力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科学研究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周到保护机制、贴心关爱机制建设,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

一、建立科学研究机制,用行动研究留守儿童教育与帮扶工作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出现的一个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他们不是问题的化身,需要我们用行动研究和化解他们的困境。

弋阳县教育系统整体行动,走村访户,彻底摸清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包括谁负责监护,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如何,孩子多久与父母见一次面、通一次电话,生活状态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分类建档,并把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为后续教育与帮扶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弋阳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56491人,其中留守儿童23522人,占在校学生数的41.64%。监护情况如下:

1.隔辈监护,监护人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比例达81%以上。

2.亲友监护,监护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或同辈哥嫂、姐姐姐夫,甚至还有父辈的朋友,这部分儿童监护人频繁流动,比例在16.35%左右。

3.监护人不固定,这类留守儿童已经包含在隔辈监护和亲友监护内,但是每年甚至一年内都会变更监护人,比例约为56%。

4.监护缺失,即父母外出务工之后,把监护权交给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除了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学习外,还要承担劳动力的角色,比例为2.65%。

5.还有其他情况,比如虽然97.35%的留守儿童有人监护,但是有32%的留守儿童除过春节时与父母团聚,其他时间父母不回家探望;10.6%的儿童一年以上甚至多年见不到父母。

隔代教养、投亲投友、独居等种种因素的交织,一系列问题必然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

隔辈监护的留守儿童普遍表现为学业成绩不佳,行为习惯有偏差。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隔辈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他们更多选择放任、宠爱的教育方式,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之监护人还要承担家务劳动或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被监护孩子的学习。

亲友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易出现偏差,表现为胆小、消极、成绩不理想。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如果监护人素质不高,孩子一旦犯错就会遭到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幼小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

没有固定监护人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不良,容易沾染不良习气,成绩不理想已不是紧迫问题。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儿童与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放任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孩子在家不听教导,在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或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监护缺失的留守儿童生活艰难,缺乏安全感,对于学习往往无暇顾及。这部分留守儿童生活状况令人担忧。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一边上学一边还要操持家务、照顾自己。日常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已经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更别说营养均衡之类稍高的生活要求了。长期独居,安全监管缺失,安全意识不强,容易受到伤害,存在安全隐患。他们遇到困难时无助感很强,导致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滋生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弋阳县直面问题,以务实的态度研究留守儿童工作。每年开展留守儿童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以评促行。通过案例研究,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帮扶积累经验。我们经常通过“叠山书院论坛”“班主任论坛”等平台,重点讨论如何站在留守学生的立场思考和行动。

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各方面对留守儿童关爰的力量

弋阳县各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努力进行科学教育和精准帮扶,把关爱留守儿童的触角延伸到校外。

朱坑小学以镇政府的名义开展“最美育人家庭”评选活动,通过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关注孩子教育,关注孩子生存状态,有些原先在外务工的家长也设法回家参加评选,增加了父母与子女交流的机会。有些家长平时喜欢打麻将,不少家庭还备有麻将机,天天找人在家打麻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自开展“最美育人家庭”评选活动后,家长纷纷把家里的麻将机卖掉,从此麻将房变成了书房,麻将桌换成了书桌。

701小学充分利用社区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永阳社区是全国防震减灾示范社区,该校与社区開展防震减灾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会留守儿童在独处时防灾、救灾、逃生的能力。他们与双亭社区举办了两届“悦读人生,书香社区”主题读书活动,通过活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隔代教养存在很多弊端,其中家教知识的缺失是主因。为此,全县各学校通过送会到村、送戏到村、送培到家等活动,向家长或监护人传递教育思想,教授育儿知识。

三县岭小学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班,把班办到村里,开展家庭教育专题培训。葛溪小学开展“百名教师包百村”活动,教师与乡村、与家庭结对,通过海量家访了解学生和家庭,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在家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把家长会开到村里、学生家里。

曹溪中学每年开展“三次特殊家访”。第一次是腊月二十六、二十七,学校组织全体班子成员和班主任逐村逐户进行家访,向进城务工回家过年的家长汇报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第二次是正月初八、初九,邀请家长带孩子到学校进行“回访”,对学校教育提意见和建议;第三次是考试以后,教师不分白天黑夜,逐村逐户家访,与家长分析孩子学习的得失,共同帮助孩子进步。朱坑小学长年坚持开展教师“课后访千家”活动,学校所有教师利用课余甚至晚上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逐个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与学习状态,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对学习和生活给予帮助。中畈中学农忙时把家长会开进村,农闲时请家长来学校,并以“送戏下村”为引子与家长穿插互动、上门家访,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

我们还组建学习共同体,周末学习不断档。周末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监管的“真空”时段,也是孩子回家后最为“空虚”的时间,更是孩子容易“变坏”的关键点。为实施有效监管,全县各学校频出奇招,用丰富的活动填补孩子们的“空虚”。

烈桥中学有一名家长叫程敏菊,从自己孩子上六年级开始,她就在周末把外出务工邻居家的孩子组织到一起做作业,一坚持就是两年半。她没有收过一分钱,免费提供茶水,有时还会留孩子吃饭,长年担任“代理家长”的角色。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其他学校和家长纷纷效仿。若干家长牵头,孩子们自愿报名,三五个孩子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后来,学校老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在周末利用休息时间轮流上门辅导,或参加他们自行组织的集体活动。如今,弋阳县校外互助小组共有1400余个,遍布全县各个乡村。

701小学把劳动与德育结合起来,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参加种菜劳动,开发出“绿色德育”课程;逸夫教育集团注重学生生活技能的训练,打造出“生活技能课程”,2015年代表江西到北京参展;港口小学是弋阳县最南端的乡村学校,当地石头众多,他们因地制宜,开设石头艺术课程;中畈小学利用年轻教师多的优势,成立了多个活动社团,学生参与面达90%以上;曹溪中学、育才学校、叠山学校等为培养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每学期都举办内务整理比赛。各学校周末都要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有的学校针对寄宿留守学生周末“管理断档”现象,邀请非留守儿童家长共同参与,利用周末开展春游、秋游活动……

据初步统计,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都开设了社团活动课程,学校平均每周开展学生大面积参与的课外活动达1.5次,兴趣小组活动平均每天1次。这些举措不仅填补了留守儿童的周末“空虚”,更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技能。

三、建立周到保护机制,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因受特殊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对他们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把关爱工作做到家校社无缝对接,在安全上给予最大保障。周末是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空档期,为此各学校积极与乡镇、村委会联合,在各村组建有村委会干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其他社会人士参与的留守儿童监护队伍。学校在比较大的自然村聘请义务监管员,在他们出外工作、下地干活、走亲访友时,如果发现有儿童正在或即将遭受侵害,他们会义不容辞及时制止、给予救助,从而实现课余“关注无盲点,帮助不断链”。

我们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让阳光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弋阳县近3年培养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30余名,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教师100多名,建立心理咨询室20多个,他们利用自己的专长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困惑。同时,弋阳县成立了教育心理健康协会,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前往各学校开讲座、做团辅,每年举办十多场。不少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圭峰中学的心理咨询工作接受省教育电视台专访,曹溪中学开设了“心育之声”专题广播,县妇联在桃源社区设立了“心理桃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烈桥中学设立了“家长义诊室”,家长陈平长每周到校两至三次义务为学生诊病,让留守儿童在无父母监护的情况下仍能及时看病。

四、建立贴心关爰机制,让留守儿童享受“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

2.65%的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生活艰难超乎想象;16.35%的留守儿童寄居亲朋好友家中,衣食虽可无忧,却也是寄人篱下,个中滋味定然也不好受……他们需要我们的贴心关爱。我们努力让留守学生在学校过上“家庭化”的生活。

吃饭是留守儿童的最大难题。从2013年开始,弋阳县所有学校食堂全部由原来的社会化经营收归学校统一管理,全面改善师生用餐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午餐。譬如,湾里乡朱垅小学是一所村级完小,在校学生260多人,他们自己办食堂解决了学生中午用餐问题;烈桥中学住宿生比例达90%以上,学校每餐为学生配“三荤两素”,确保学生吃饱吃好、营养均衡。

归属感缺失是留守儿童内心最大的煎熬。针对这一现象,学校教师都很用心,班主任会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或开个人生日派对。葛溪中学和葛溪小学与村小组联合,组织留守学生开展“小手牵大手”系列活动,中午与同村的其他家长一起动手做饭,感受集体生活氛围;绝大多数学校每到用餐时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会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谈心,很好地促进情感交流,让他们感觉在校如在家,增强了归属感。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留守儿童的家長更多是出于无奈而不能陪伴。为此,学校努力打造一个“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

一是搭建亲子实时交流平台,打通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另一个通道。在弋阳县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各学校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借助这个平台,在班会课通过班班通设备,利用微信网页版,让学生与父母进行互动交流。遇到孩子生日或受表彰,班主任会把现场视频及时传送到家长手机上;平时则上传一些孩子在校生活、学习方面的情况,让家长及时了解。家长也经常把自己工作的情况传到老师手机上,让孩子也了解父母的情况。通过班级家长微信群,家长虽然身在千里之外,却感觉孩子每天就在身边,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感受到父母的“在场”陪伴,亲情似乎从未远离。

二是召开跨省家长会,搭建家长、教师、学生和学校、家庭沟通的连心桥。弋阳县不断创新家长会形式,把家长会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作为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圭峰中学考虑到留守学生家长基本上都聚集在浙江义乌、浦江等地务工,以往学校开家长会到会率非常低,父母很少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于是把家长会开到了家长务工地。到2017年,圭峰中学已在浙江义乌、浦江召开了5次跨省家长会,每次家长会上,教师都要播放留守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实况。家长会后,教师把父母工作的场景拍摄下来,带回学校让孩子看。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观看视频时无不感动流泪,有的家长甚至第二天就辞工回家陪伴孩子。虽然大多数父母因为生计原因不能回来照管孩子,但我们的举措拉近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让父母能够更多地关心、关注自己的孩子。

三是建立书信交流平台。葛溪小学开展了“情寄千里汇成爱”亲情书信活动,学校提供信封、邮票,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写一封信。2016年春节前,家长纷纷收到子女的来信,有的家长牵挂不已,提前20多天回家过年,争取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近年来,弋阳教育迅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教育生态,社会更支持教育、认可教育,各类民间教育发展促进会纷纷成立。如今,全县自发成立的民间教育促进会47个,累计捐款已达2200余万元,全部用于奖教奖学,帮助贫困生就学。2013年以來,弋阳县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一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弋阳县通过“小手牵大手”乡村文明课程实践、家校合作等,家长全面参与学校的管理、课堂、活动,与留守儿童牵起手来、连起心来。各村(居)委会干部、村民已融入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中。

二是留守儿童的綴学率明显下降,学习成绩明显提升。2013年以来,每年减少200多名学生提前走向社会。

三是留守儿童的总量在减少。2013年,全县留守学生的比例在50%以上,2017年下降到41.64%,说明有2800余名父母重新回到了孩子身边,陪伴孩子的成长。

四是留守儿童没有“标签”了。在很多人眼里,留守儿童是学习成绩差、习惯差、调皮捣蛋的代名词。但我们的专项问卷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与成绩差、习惯差、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并无绝对的关联。统计中,60%以上的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更强,50%以上的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更爱学校,能更快融入班集体中。因此,我们不把留守与非留守进行区分,更不会在日常教学中区别对待,甚至连“留守儿童”这一称呼都不在公开场合出现。

但凡教育都不会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着眼长远,立足当下,寻求更好的突破。

猜你喜欢
监护监护人儿童
为养老如何自行选定日后监护人
选择意定监护人,为养老未雨绸缪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意定监护:安享晚年的一种途径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神奇的太阳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