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迫切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

2018-07-12 05:44朱永新
人民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减负学业素养

朱永新

今年两会期间,中小学生“减负”是一个热门词。不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教育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也明确表示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媒体和全社会也对此非常关注,我在腾讯关于学生休息权的微视频,点击量超过2.7亿次,我在人民日报直播的《新时代,孩子们的书包如何轻起来》,一天就超过了160万人观看。

“减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教育痼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是因为其成因复杂。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供不应求是重要原因,社会上用人时学历至上和收入分配制度推波助澜也是重要原因。但同时应该看到,很多教育恐慌和焦虑,其实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全社会尤其是父母的教育素养相对缺乏,也是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期待中国有一个教育思想的大讨论,蒸蒸日上的中国也应该有一个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对于一些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价值澄清和路径分析。如什么是好的教育?究竟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上一所好学校、找一个好工作?还是为了让人的发展更完善、更幸福,更好地成为他自己?究竟是让孩子“满负荷”运转,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习上好,还是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让他们玩耍、探索甚至发发呆好?课外补习究竟是否适合所有的孩子?阅读对于人的精神成长和智力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对孩子如何才能起作用?当这些问题没有看清楚、想明白的时候,我们就很可能“好心办错事”,就有可能在爱的名义下把孩子引向歧途,就会用“邻居家的孩子”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就可能出现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现象。

媒体的教育素养是全社会教育素养的风向标。我之所以希望媒体,尤其是教育媒体和主流媒体能够深度地关注教育问题,深入地研究教育现象,就是期待能够发挥媒体的引领作用。媒体能够把智者的声音远播,把智慧的思想放大,给人警示、启示、昭示。媒体就是大众的导师。媒体不能误导大众,不能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不断推出好的教育典型,用故事说话;不断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思想引领。

加强父母学校的建设也是提高全社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者首先需要接受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素养,取决于父母能否与孩子一起成长。1966年,美國《科尔曼报告》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结论,即学校在孩子学业成功方面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同时,塞维尔(Sewell)、哈瑟(Hauser)等教育社会学家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参与和期望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中介变量。这些研究让人们重新思考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重新考量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的主张,就是基于这个思考提出来的。为此,我们还专门为父母亲编写了一套从怀孕开始到幼儿、中小学和大学各个阶段的《这样爱你刚刚好》的教材。我们认为,通过新父母学校来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鼓励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提升父母教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今后在中小学教材中,应该有如何做父母的知识,大学也可以有相应的选修课程。

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素养也非常重要。正确的人才观和用人观,其实是教育素养的体现。如何从重学历向重学力转变,如何科学地选拔人才,如何合理地确定薪酬体系,也是需要认真改进的。

“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是一项重要使命,是为转型时代奠基。以提高教育素养“减负”,不仅减轻了沉甸甸的担忧,更增强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减负学业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