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西玉林市医学情报研究所研究员 沈尔安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清代影响颇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享年82岁,也算是长寿老人。他自号“随园主人”或“随园老人”,一生著述甚丰,所作古诗奔放恣肆,近体诗清新飘逸,散文如行云流水,诗论能成一家之言。他年近八旬时依然神态不衰,齿若编贝,声若洪钟,夜作不倦,还时常健步登山,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终生写诗作文、劳心伤神的一代文豪,何以能荣登寿域呢?
一般文人,室外活动较少,因而体质容易偏弱,须加强锻炼,方可延年,袁枚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对运动很重视。游山玩水既可怡情悦性、强壮身体,又可增长见识,袁枚将远足看成是极好的运动,把旅游视为养生之道且有 “定例”。他说:“康节先生 (北宋理学家邵雍)有‘三不出’之戒,谓风不出,雨不出,大寒暑不出也。余七十后,唯暑不出,过中秋才出,此定例也。”数十年中,袁枚游踪遍及大江南北,留下了《游黄山记》《游庐山记》《游黄龙山记》《游桂林诸山记》《游仙都峰记》《峡江寺飞泉亭记》等许多佳作。他尤爱登山,平生以“游遍山巅水涯”为最大乐趣。登山时他自称 “见山生足力”,作诗“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高兴起来,他还在山上奔跑,以领略“万山随我同奔腾”的妙趣。他尤喜观赏瀑布美景,认为观看“四山之瀑布齐飞,更觉爽人心目”。70岁那年,他和一位比他小20岁的朋友一起比赛攀登黄山,结果还是他先到达顶峰。直至80大寿时,清代学者为他写的贺词是:“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可见他体格之健。
文人一般坐多行少,但久坐伤肉,久视伤血。袁枚写作异常勤奋,流传于世的著作就有《小仓山房文集》35卷、《小仓山房外集》8卷、《小仓山房诗集》35卷、《小仓山房诗集补遗》2卷、《随园尺牍》10卷、《牍外遗言》1卷、《随园诗话》16卷、《诗话补遗》10卷、《随园随笔》28卷、《子不语》24卷、《续子不语》10卷、《随园食单》1卷和《袁太史稿》等。可袁枚精通医道,写作从不久坐,而是与打扫房室、追打蝇蚊一类的小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可锻炼身体,又可创造一个清洁的写作环境。他在《偶成》诗中写道:“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写作之余,袁枚又十分喜爱观花赏景,以赏心悦目,兼补神伤之亏。他说:“幽兰花里熏三日,只觉身轻欲上升”。袁枚还亲自种花,他“八十不知老”,“或栽雨后花,或铲风中草。”此外,袁枚每天早起常到山林中散步、打拳,晚间则登山观星赏月,时而独步溪畔,以消一日疲劳。有劳有逸、张弛有度,因而能劳而不疲,保持了充沛的精力。
袁枚曾有 “悲喜适度胸若谷”之咏,意思是要善于积极主动地控制个人情绪。他的许多朋友,都十分了解他不太为悲喜之事动容,更很少为一些不快之事动怒的修养。他于乾隆年间中进士,曾在江宁(今南京)等地任过知县,做官也颇有能耐。虽然仕途平坦,但他不满于官场黑暗,干脆辞官隐退。袁枚写诗也不是为了出名,而多以抒怀寄志而吟。尤其是晚年之作,一反古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观情调,代之以“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之乐观精神。他80多岁还坚持写诗:“一笑老如此,做何消遣之?思量别无法,唯有多吟诗。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把写诗既作为消遣,又趁有生之年尽力为后人多留下一些资料,因而乐在其中。这种情志淡泊、心境坦荡的胸怀,无疑对养生有益。
袁枚一生讲究吃,而且善于吃,他撰有《随园食单》这部我国烹饪史上的名著,里面详尽地介绍了许多菜肴的组成、营养和做法。《随园食单》包括须知单、戒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14单,其中以杂素单叙述最多。他认为素食有利健康,提倡常食各种新鲜蔬菜和粗粮、豆制品,但也不乏荤腥和山珍海味,告诫人们饮食要掌握有利、有节、平衡的原则。他认为,美食之美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要讲求营养。“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得不好,不如竹笋”。他还懂得一些野菜和花卉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喜欢将“花果夹入食品,尝其新鲜”,其诗曰:“春吃玉兰鲜花饼,夏熘枇杷炙莲瓣,秋灼菊花栗子糕,冬餐竹叶芥菜羹。”他还常用野菜烹制佳肴待客,赢得了宾客们的称赞。更难能可贵的是,袁枚认为 “作厨如作医”,把烹饪与医生防病治病的职责联系起来。他要求饮食要注意干净卫生,否则菜肴再好必定倒人胃口。他还指出,烟灰、汗珠,以及灶台上的苍蝇、蚂蚁,一旦落入菜中,即便是再好的美食,也会像西施身上沾了脏东西一样,让人掩鼻而过。良厨还应做到 “四多”即“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才治菜。在烹饪中,他强调食材的选料和搭配、调味和火候,以及色、香、味、形等,都有相当水准的原则要求。此外,他还提出讲究节令饮食,坚持“饮食须序时而用之方能强身健体”的观点,这些都是对饮食养生的重要见解。
综上所述,袁枚的养生健身方法,是很有科学内涵的,确实值得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