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
江苏省泰州中学素有“千年书院”之雅称,其渊源就始于宋代大教育家胡瑗。胡瑗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明体达用”。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胡瑗的教育思想肯定是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但是,透过时代局限的表象我们还是能够发现,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所长,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鉴于此,我们认为,在今天不断深化改革,全民族努力奋斗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明体达用”思想。今天的明“体”,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用”则指学生要自觉地按照“体”的要求去实践,在实践中努力成长为报效国家、造福社会的有用人才。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我们承用了胡瑗的教育思想,并赋予它全新的内涵,把它作为学校校训。同时,我们还提出“体用兼备,平实有为”的办学主张,努力办平实的教育,培育体用兼备、健康有为的学子。
从“分斋教学”到分层教学、走班制
“明体达用”是胡援教育思想的核心,因材施教则是践行这一思想的最重要举措。当年,胡瑗一直实践分斋教学,即在校内分经义、治事二斋。其中经义斋专选“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的学生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为国家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内设不同学科,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在治事斋就读的学生,可选学一门主科,同时还要兼学一门副科,培养目标是某一方面有专长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一定意义上讲,分斋教学可以看作是因材施教的制度化。
我们将胡瑗的教育思想转化、发展为有利于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创新课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整成“体用课程Ⅰ”和“体用课程Ⅱ”两大板块。
“体用课程Ⅰ”即指国家课程中的必修(综合实践活动除外)和选修Ⅰ。这是专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专业倾向和与高考衔接而设置的,对应的是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总体思路实施。
“体用课程Ⅱ”包括国家课程中的选修Ⅱ、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对应学科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与创新课程模块,按照校本课程个性化的总体思路实施。
“体用课程Ⅰ”实行分层教学。第一层次课程,无论是高考必修(语数外)科目还是高考选考科目(政史地,理化生),都相对难度高、容量大、进度快;第二层次课程,高考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都相对降低难度和放慢进度,讲求夯基础、重规范,重视方法指导、规律发现、能力发育和习惯培养;第三层次课程更注重特长发展,高考必考科目(语数外)是必修课程,并且难度较第二层次相对降低,其他高考选修科目则根据学生意愿相对削减,以确保学生有时间和精力专修专业课程。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都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准地实施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
在“体用课程Ⅱ”中,我们开设了学科拓展型、综合实践与创新型两类课程。其中,学科拓展型课程包括学科体验学习、兴趣拓展学习、专业发展学习三类课程;综合实践与创新型课程包括学习策略类、研究性学习、探究类、创新类等四类课程。设计和开发、实施这些课程的基本原则是:必须从学生实际需求以及课程资源的实际出发;必须是对“体用课程Ⅰ”的补充、拓展和提升,要有助于学生学好国家必修课程;必须特别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保证在时间、精力上不与学好国家课程产生冲突。
对“体用课程Ⅱ”我们采用“走班”形式实施,以确保最大化、最优化地利用课程资源,最灵活、最充分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高度重视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不仅体现在课程规划、开发和实施上,也体现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能力差异等制定出与学生相宜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
同时,分层这一概念并不是静态划分,而是蕴含着变化的动态生成,因而教师要最大限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
为了把分层和“走班”落到实处,我们采取的具体策略是:各学科备课组定期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的运用、接受能力的快慢等进行动态化摸底抽查,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学情进行分层。有了学生的分层,配套的备课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也随之而来。
分层教學做到了隐形分层与动态分层相结合。在做好动态分层的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隐形分层。所谓“隐形分层”,就是教师不公开分层结果,仅仅把具体的梯度作为分层教学的潜在依据,让教学心中有底。隐形分层避免了学生的心理落差,有益于更加务实、有效地实施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挥潜能。
将实践体验、学通悟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胡瑗长期从事教学活动,经验十分丰富,其教育思想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教学方法上。欧阳修称赞他
“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探索并总结了分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娱乐游戏教学法、游学考察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特别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学通悟透,就算是讲授也特别重视这一点。据丁宝书所辑《安定言行录》记载:“安定胡翼之,皇祐、至和间,为国子直讲,朝廷命主太学,时千余士。日讲《易》,予执经在诸生列,先生每引当世之事明之。”
可见,胡瑗在给学生讲授教材时经常是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愿学乐学,进而通俗易懂地学通悟透。
这些教学思想恰恰是需要我们创新和发展的,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就必须将实践体验和学通悟透的思想精髓融入课程实施中。
在“体用课程”实施中,无论是行政班授课还是走班授课,教师都努力做到“三个一定”: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生命积淀和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积极体验和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高度注重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一定要注重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发展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度重视体验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自主探索、亲身经历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提高思维能力。我们还整合学校科技中心、理科课程中心、图文信息中心、京剧文化体验中心、弘文馆、国学苑以及校外相关课程基地等场馆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实践、反思等方式强化实践体验。这些条件的创设,也确实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学通悟透,学以致用。
近年来,语文学科教学组一直在实施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课程改革结出的硕果。“生活化语文教学”建构了“一化六教”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和“生活化语文教育场”。
生活化语文教学是一种教与学都和生活相融通,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等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活教、教活,学生活学、学活。文章怎样写出来的,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教、学、做”融通,以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学通悟透、提升兴趣,进而更自觉地去学、去思、去辨、去悟,直至最终形成自觉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把语文学习当日子来过”。生活化语文教学还实现了课内外阅读、观察、体验、思辨、感悟等的相互融通。
在“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内,语文教与学的多维“生活”以及诸要素之间也都相互融通、互哺共生,促进师生长期坚持生活化的“教导学思悟练”,达成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在更广阔的课程天地发展知行合一
在胡瑗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我们将之发展为“体用课程”实施的总策略。所有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包括导引启发、思辨探究、实践体验、学通悟透等,最终也都是指向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中,我们拒绝死教书、教死书,拒绝把学生教成“活死人”。课程实施,特别是选修课程的开设中,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体现得格外充分。例如,《送你一把金钥匙——语言表达与交流艺术生活化讲析》《趣味数学——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我们的城市——泰州》《“世界那么大,带你去看看”——玩转英文报刊》《争做“汉推小使者”——京剧文化欣赏体验课程》《DIS——开启高中物理实验“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入门及机器人竞赛》《商界巨头与财富解密》《成功企业背后的成功逻辑》《小人物、大历史——泰州历史名人评讲》《微视角观察
“一带一路”》《旅行行家》《最值得了解的“陌生人”——人类传染病》《营养与健康》《生物标本的欣赏与制作》《从实验走进化学(第二篇:生活化學)》《DIS——开启高中物理实验“智能”时代》《从化学角度解读食品安全问题》《画出你的“思维”——导图制作》《零基础:遇见未来——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等。这些课程尽管领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指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
此外,我校现有的两个省级课程基地“数学学习体验中心”“理科学习体验中心”以及正在积极构建的“文科学习体验中心”等,也都成了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充分发展的课程基地资源,在指导学生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类课程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在现有基地上规划建设好体育课程基地和艺术课程基地等,并且还将建立一批校外教学基地,进而形成课程基地群。
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学生一定会在更优化、更广阔的课程天地里把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做得更扎实、到位,从而获得更充分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