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色人文社科专业图书文献保障研究
——以北师大民俗学学位论文为例

2018-07-10 09:07秦婷玉吴英梅
图书馆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资料室分馆古籍

秦婷玉,黄 崑,黄 婧,吴英梅

0 引言

高校图书馆为高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提供文献保障与知识服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文社科专业,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与高校合力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推动高校人文社科特色专业的创新与繁荣。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不断转变服务模式,推动特色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从文献保障研究看,较多关注期刊,较少关注图书,而人文社科专业在图书类资源上相比自然科学具有更高的需求[1]。为促进特色人文社科专业的资源建设和保障,本研究选取特色人文社科专业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分析高校图书馆在支持硕博士学位论文所需图书文献保障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研究与创新研究基地,拥有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基地,民俗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特色学科,也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开设点。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为例,选取该专业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图书类参考文献,分析图书文献保障级别的评价指标,从图书主题、版本、可获得程度等多个角度讨论并进行图书保障程度的评价分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研究现状

(1)从理论层面分析文献资源保障的原则、方法、管理、评价及体系构建等。这类研究通过文献调研考察文献保障政策,结合高校馆文献保障工作实践,分析保障政策、制度、评价机制等。范淑兰等[2]分析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的建设情况、图书馆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提出“以中心馆+分馆”的模式来促进文献共建、共享、共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与保障。匡登辉[3]调研南开大学图书馆与生命科学学科资料中心的馆藏建设与服务,反映资源采购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馆藏纸质文献、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保障服务系统。包平等[4]考察科技查新工作背景下的资源保障体系构建。

(2)从实证层面调研、评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状况,包括两类研究。

一类是从特定学科或特定资源类型出发,考察文献保障情况,Livonen等[5]选取2005~2006年间两所芬兰大学经济管理学科的10篇博士论文,对3191条引文进行分析,发现两校对博士引文的保障率较为理想(80%)。王新才等[6]选取武汉大学2013年被数据库SCIE、SSCI、A&HCI收录的2186篇期刊论文,使用引文分析法对66968条期刊类参考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武汉大学图书馆对期刊论文的保障率达到88%左右,指出数字期刊资源质量不一、纸质期刊整体质量高但连续性较差等问题。

另一类从学科间差异角度出发,比较不同学科文献保障的力度。Kayongo等[7]分析2005~2007年间诺特丹大学艺术人文、工程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共19个院系248篇博士论文的27652条引文,发现图书馆馆藏覆盖67%的参考文献;在Top1000的引文中呈现一定学科差异,自然科学保障率最高(92%),其次为工程学(90%)、艺术人文学科(83%),而社会科学的保障率最低(75%)。焦坤等[8]选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SCI期刊论文,从资源性质、期刊数量、被引频次三方面考察外文资源对13个学科SCI收录期刊论文引文的保障情况,发现不同学科资源的保障力度存在差异,如电子电气工程学科保障力度较高(56.45%),化学化工、轨道交通学科较低(46.73%、45.00%),航空运输、汽车工程两个该校的特色学科的资源保障力度未达到总体平均水平(40.2%)。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也有从微观层面、围绕特定学科、特定资源类型的保障评价研究。大多数研究根据机构在一段时间内的科研产出情况,借助文献计量方法衡量所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服务状况,选取学科包括经济、历史、法学、哲学等特色人文学科,核科学、建筑工程、水利等重点自然科学学科,以及中国新诗研究等弱势学科。这些研究为图书馆服务评估和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不过,这些研究大多以期刊资源为研究对象,针对图书的研究较为有限;较多关注数字资源,兼顾传统纸质资源的较少。不同研究中提出了各自的保障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从更为系统的角度建立保障级别的评价框架。因此,本研究针对人文社科专业参考文献中较多出现的图书资源,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特色专业民俗学专业学位论文为例,建立图书文献的保障评价规则,并借助引文分析进行保障率的评价,在考察图书馆支撑和保障学科发展机制的同时,为进一步提升保障服务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

近年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每年招收博士生约5人,硕士生约10人[9]。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收集到2014年该专业的11篇硕士论文和8篇博士论文,引文分布情况见表1。硕士学位论文引文总量共739条,篇均引文数为67.18条;博士学位论文引文总计1427条,篇均引文数为178.38条;引文合计2166条,篇均引文数为114条,其中图书引文总数1473条,占68.01%,显著高于其他自然科学科学领域的图书引文比例[10-11]。在1473条图书引文总数中,不重复的图书引文数为1231条,90.14%的图书仅被引用1次,共被引文献集合较小。

2.2 图书引文保障级别的划分

分析图书引文的保障情况即比对图书馆中是否藏有这些图书。严格讲,馆藏图书与图书引文的作者、题名、出版时间、版次等信息均相同,则视为对图书提供保障。不过,图书有再版、翻译等多种情况,还涉及部分古籍。因此,本研究从图书基本属性角度对图书保障的评价标准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规范化为统一的格式,与图书馆实际馆藏进行比较,将保障情况区分为不同程度。

2.2.1保障级别的确立

确立图书保障级别时,综合考虑馆藏资源与图书引文的一致或相关程度,还考虑馆藏资源的载体类型以及可获得程度,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保障的情况。

(1)在从馆藏与图书引文比对方面,以图书的书名、著者、译/注/校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基本著录属性为基础,归纳表2中所列的5种资源保障程度。如果图书馆提供的图书资源与所列举五项属性均吻合,则为最高级别5,为完全保障;如果其中若干属性不符合,则依次归为版本不完全保障、基本内容保障、同类资源保障;如果没有一项属性吻合,那么属于最低级别1,即未提供任何保障。

(2)从资源载体形态角度对馆藏图书可获取程度进行分析。针对纸质资源,可获得程度是指主馆还是分馆、学科资料室提供保障。针对数字资源,可获得程度是指数字资源由外购数据库提供保障,还是由京师文库特色库等自建资源库提供保障。每一类资源下各划分0~3级。

2.2.2数据预处理

在与图书馆藏书进行比对之前,先对不重复1231条图书引文数规范化。论文撰写者在著录文后图书资源时缺乏统一标准,并且有些著录项目不全。图书引文规范化处理过程如下:

(1)划分图书类型。考虑到图书的获取难度与使用频率,在按语种分类的基础上,将图书类型划分为中文一般图书、中文古籍图书(包括地方志)、外文图书、以及内部发行图书4类。中文一般图书指1949年后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与专著(包括外文译本图书)。外文图书指各类外文原版图书。中文古籍图书包括善本古籍、再版古籍、缩微古籍,善本古籍主要指民国及之前的古籍、地方志善本图书;再版古籍指1949年后再版的古籍、地方志图书;缩微古籍主要指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缩微古籍图书。

(2)设定统一著录规则。参考我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建立针对中外文图书的著录格式,结合图书馆、搜索引擎等多种途径,对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和补充。若缺少某项数据,则用“无”补充,各项之间使用“#”隔开,每一项中若有同类型多个名称使用“&”隔开,不同类型的多个名称间使用“%”隔开,书名与刊名均不使用书名号,英文文献参考中文文献标注格式,经过预处理后形成统一著录格式。比如,中文译本图书规范为“著者%译者1&译者2#书名#M/YB#版次#出版地点#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著者国别”。

2.3 保障程度判断的分析过程

在分析保障情况时,相关研究采取过两种方法:一是将馆藏数据库导出,与引文数据进行对比,统计保障率[12]。这种方法的弊端是馆藏资源数据量太大,导出难度高。二是对引文数据逐条检索,人工判断图书馆收藏情况,这种逐条检索的方法较为繁琐[13]。鉴于馆内图书资源数量庞大,不易导出,加之还要分别考察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分布与可获得情况。因此,本研究采取人工判断,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木铎搜索系统检索并判定保障类型与纸质资源保障级别;然后,再结合超星发现系统、古籍资源数据库、外文图书数据库核查数字资源的分布与获取,最终判定数字资源的保障情况。

3 数据分析与讨论

经过数据处理,从类型看,参考文献对中文一般图书的需求最大(964本,占78.31%),其次为再版古籍图书(176本,占14.30%)、外文原版图书(67本,占5.44%)、善本古籍(1.38%)、缩微古籍(0.32%)和内部发行图书(0.24%)。

从语种看,图书类参考文献主要来源涉及中、英两个语种,与已有研究发现一致[14]。英文文献包括英文译本图书与原版书,其中译本图书271种,原版图书69种,可见译本比原版图书使用更为广泛。

从作者看,国别涉及中、英、美、法、德、意、俄、日、丹麦、挪威、荷兰、瑞士等17个国家。在国外文献中,前五国家为美国(137次)、英国(70次)、法国(64次)、日本(32次)、德国(26次)。研究发现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作者国别主要为英语国家,美、英、德、日等通常占据主要位置,而法国文献被引比重在本次数据分析中发现较已有研究有所上升[15]。

总体看,民俗学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中文一般图书,对古籍、地方志类图书也有一定需求;不同于文献学、汉语言文学等学科,民俗学对于善本古籍的需求相对较小,且外文图书所占比重远小于中文(5.44%)。通过引文检查发现,对外文图书提供的保障也相对较少,仅6本(9%)实现5级别的完全保障,另有3本图书(4.5%)存在其他版本的馆藏保障,而86.6%的图书为完全缺藏无保障状态。在达到完全保障与版本保障的9本图书中,保障形式均为纸质馆藏,目前数据库中尚未检索到相应数字版本资源。下面重点对中文一般图书与古籍图书的馆藏和缺藏情况进行分析。

3.1 中文一般图书

通过引文比对发现,88.7%(853条)的中文一般图书引文能在图书馆中找到完全吻合的纸质或数字资源,达到版本完全保障;若放宽保障判断约束,94.8%(914条)达到2级别以上保障。

进一步根据图书被引频次考察保障的差异性,见表3,被引频次≥2的图书文献共计113条,其中112条(99.1%)达到完全保障,仅有1条(0.9%)为版本不完全保障。被引频次最高(7次)的图书是《钟敬文文集》,图书馆提供了该书的纸质和数字全文资源。因此,被引超过2次的图书保障率接近100%,仅被引用过一次的图书完全保障率也达到了87.1%。

表3 中文一般图书保障程度分布情况

从收藏与缺藏进一步分析,图书收藏主要针对5级保障图书进行可获得性讨论;图书缺藏主要针对1~4级保障的图书,从版本缺藏、内容缺藏、同类缺藏及完全缺藏四方面讨论。版本缺藏是指图书当前版本缺藏,但其他版本入藏;内容缺藏是指所有版本缺藏,但有作者相同而译/注/校者不同的同名图书入藏;同类缺藏是指所有版本缺藏,但有同作者撰写的主题相近图书或不同作者撰写的同名图书入藏;完全缺藏是来源图书的所有版本缺藏,同时没有任何替代资源入藏。

3.1.1收藏情况

达到5级保障程度的中文一般图书有853本,从资源载体类型看,与之对应的纸质与数字资源保障情况见表4。

表4 中文一般图书引文收藏情况

整体上,统计分馆与总馆的保障情况发现,84.4%的图书引文在图书馆存在纸质馆藏;统计自建库与外购库的保障情况发现,99.8%的图书引文存在数字馆藏,84.1%两者都有,高被引图书的保障率(89.3%)均高于低被引图书(83.7%)。在112篇高被引图书中,纸质资源保障率为89.3%,数字资源达100%,数字资源保障情况优于传统纸质资源。这一发现与高校图书馆经费配置向数字资源倾斜有关[16]。

进一步从资源可获得性角度来看,在纸质馆藏方面,近2/3中文图书资源仅有总馆对其进行了保障,其次为总馆和分馆均有分布(17.4%)。图书馆对民俗学专业提供保障的资源主要还是由总馆收录,仅在分馆提供保障的图书资源非常之少(2.1%)。总计有166条参考文献在13个分馆中有收藏,占比Top5的分馆资料室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资料室(41.3%)、文艺学资料室(23.3%)、教育学分馆(14%)、其他理科资料室(14%)和历史学资料室(13.4%),民俗学资料室提供的保障仅占分馆总体的2.3%。

高被引图书中,在总馆和分馆均提供保障的资源有显著优势,占高频引文总体的46.4%,其次为总馆(39.3%),仅有分馆提供的资源比例较之总体也更高(3.6%),其中还存在被引频次非常高的资源,如200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由此可见,图书馆分馆对于高被引中文图书已经提供了不错的保障。与之相反的是,低被引图书中总馆、分馆均有收藏的比例非常小(13%)。例如,2014年的学位论文研究中有两位博士生研究蒙古民俗,引用了大量蒙古文献,而图书馆对这类资源提供的保障很有限,影响了整体的保障水平。

数字馆藏方面,图书馆外购电子图书库与自建库对中文一般图书的收藏率分别占99.7%和5.9%,高于纸质资源,可以满足用户对绝大部分中文图书的需求,与已有研究相符[17]。对于被引次数大于1的高被引图书都可以在图书馆外购数据库中找到,外购与自建数据库均提供保障的图书占11.6%。可见数字资源主要依靠外购数据库保障,馆内自建资源因为主要对中小学教材、课题成果等进行建设,因此对普遍性需求保障一般。

3.1.2缺藏情况

中文一般图书对应四类缺藏情况如表5所列。图书总体缺藏率达到参考文献总量的11.5%,其中完全缺藏占到5.2%,缺藏图书出版时间跨度1962~2013年间,又以2000年以后为主(63.6%)。不过,高被引图书与低被引图书的缺藏情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113条高被引图书中,仅1条参考文献存在资源缺藏情况(0.9%),且为版本缺藏。而在851条低被引图书中,版本缺藏、同类缺藏、完全缺藏所致参考文献缺藏情况均有出现,缺藏资源占低被引图书总体的12.9%,其中完全缺藏为主体(5.9%),其次为版本缺藏(4.1%),同类缺藏仅有完全缺藏的一半左右。整体而言,图书馆对高被引图书文献基本做到完全保障,至少有一个图书版本入藏,而对被引频次低的图书文献,资源保障有提升空间,如对完全缺藏(占缺藏总量的一半左右)进行补充。

表5 参考文献缺藏与替代资源保障情况统计

针对版本缺藏与同类缺藏,进一步探究两种情况下图书馆对参考文献替代资源的提供。如表6所示,在版本缺藏情况下,图书馆对其中80%图书提供其他版本的纸质资源保障,91.4%提供该图书其他版本的数字资源保障,数字馆藏收藏更广泛,两者百分比差异在10%左右,这与前文收藏情况的发现一致。在同类缺藏情况下,图书馆提供主题相近或相同题名图书资源的情形显示出更大差异,图书馆对同类缺藏的替代资源,仅提供52%纸质图书保障,而数字图书保障达88%,可见替代性数字资源的保障要好于纸质资源。

对缺藏图书的替代性资源,物理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对于版本缺藏资源,除未提供纸质资源的20%外,图书其他版本均在总馆有收藏,而其中17.1%在分馆也有收藏,不存在仅由分馆收藏的图书。与此相似的是,提供图书其他版本数字资源保障的33条参考文献均在外购电子图书数据库中有收藏,其中2.9%在自建数据库中也有收藏。对于同类缺藏资源,在提供纸质资源保障的参考文献中,48%的图书由主馆提供,仅有2条参考文献在分馆有其他版本收藏,数字资源则完全由外购电子书库提供保障。可见,无论是对版本缺藏还是同类缺藏,总馆保障都要优于分馆,图书馆的分馆、学科资料室主要发挥着补充支撑作用。

表6 缺藏参考文献替代资源保障情况

3.2 古籍、地方志

民俗学专业2014年硕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中共包含古籍图书193本,其中再版图书176本,善本图书17本,且无本馆藏本,因此在这一部分仅对再版古籍图书的保障情况进行讨论。如表7所示,图书馆对65.9%的图书实现版本完全保障,79%再版古籍图书获得2级别以上的保障。被引次数超过1次的高被引古籍图书共4本,均实现版本完全保障。低被引的172本图书中,65.1%实现5级别保障,78.5%实现2级别以上的保障。古籍图书的完全保障率偏低,原因可能是引文图书较分散,因此图书馆要较为全面了解这些需求并不容易,而在低被引资源需求和图书馆馆藏建设之间,还需找到一种平衡。

3.2.1收藏情况

在提供资源保障的116本再版古籍图书中,仅57.8%有纸质资源入藏,其中56.1%为总馆入藏,27.6%为分馆入藏,2本仅由分馆或学科资料室收录。94%的图书有数字资源入藏,且由外购电子图书平台提供。可以发现,对于再版古籍图书,数字资源的收藏比例明显高于纸质资源,外购电子图书平台对印本资源提供了较好的补充,如表8所示。在分馆分布上,19%的图书在历史学资料室入藏,其次为民俗学资料室(5.2%)和文艺学资料室(4.3%)。与中文一般图书相比(2.3%),民俗学、历史学等人文类学科资料室提供的保障有所提升,这些资料室对《十三经注疏》《朱子全书》等日常教学科研常用的传统经史子集文献进行收藏,方便师生使用。

表8 再版古籍图书引文收藏情况

3.2.2缺藏情况

重印古籍的缺藏也分为四种情况,如表9所列,各种缺藏情况共占再出版古籍图书总体的34.1%,其中绝大部分为完全缺藏(21%)。这一结果与这一年两位学生选题都与蒙古族民俗有关,因此,较为集中地引用了诸如达·策仁苏德努木所著的《蒙古秘史译注》等与蒙古秘史有关的文献。不过,仅就国内少数民族或国外小语种民族的民俗研究文献而言,图书馆提供的纸质和数字馆藏都比较有限。在版本缺藏的17条图书引文中,图书馆均提供了数字资源的其他版本的保障,只有15本图书馆同时提供纸质馆藏,并且除了1本在历史学资料室,其余全部在主馆。同类缺藏的资源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83%的图书缺藏文献仅由主馆提供其他版本纸质馆藏的借阅服务,同时均有数字形式的其他版本图书资源可获取。可以发现,对再版古籍、地方志的替代资源的保障也以图书馆数字资源为主,辅以纸质馆藏。

表9 参考文献缺藏与替代资源保障情况

3.3 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对2014年民俗学专业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图书引文保障率达到80.8%,其中64.5%同时有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1.2%仅有纸质资源,15.1%仅有数字资源。总体来看,这一平均保障率高于Kayongo等[18]针对美国诺特丹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得到的图书保障率,也好于马凌云等[19]针对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教师论文中高被引图书的保障率。不过依然存在提升空间,Smith[20]曾考察美国佐治亚大学图书馆对该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保障率,当时已达到87%,甚至社会科学类保障率高达93%。然而,对于被引频次不少于2次的图书,97.5%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都有入藏,0.83%在图书馆有图书其他版本入藏,仅1.67%未实现对内容的保障且均为外文图书。可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对高被引的重点图书保障程度比较理想。这一图书保障情况在不同类型的图书上存在差异。

(1)从图书类型上来看,中文一般图书保障率高于古籍与地方志;在古籍图书方面,再版古籍图书的保障要好于善本图书,这与善本的有限性也有直接关系。该馆现收藏古籍善本3500多种,参考文献中出现的如宋抄本《仪礼疏》等善本,仅在国家图书馆入藏,而本馆仅收藏道光十年刻本,只能对图书提供基本内容层面的保障。此外,从语种来看,汉语图书保障率远高于其他语种,英语、日语、蒙古语等其他语种图书的保障不尽如人意,其中,蒙古语图书,不论原版和中文译本图书,缺藏现象都比较突出;外文图书的译本保障情况要好于原著。

(2)从载体类型来看,图书在数字资源的缺藏上要好于纸质,这一点在中文图书上更为突出,16.0%的中文图书仅提供数字资源,如2013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祺著《上海杂货铺》,图书馆提供了数字版本在线全文,但未购买纸质版本。但是对于非中文的图书,无论是纸质还是数字资源,都比较有限,英文图书的联合保障率仅有9.0%。这与已有研究中对期刊保障情况的发现相同。比如,Brady等[21]发现2001~2003年在华盛顿大学,师生科研所用期刊资源中,能够找到数字资源的比例从71%上升到94%,远高于纸质期刊;王新才等[22]则发现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中,电子期刊与印本期刊资源对师生论文参考文献的保障率分别为75.60%和52.22%。这些发现都反映出图书馆更倾向于优先保障资源的数字形式。不过,对古籍、外文原版图书等特殊文献,由于文献数字化程度较低或图书馆购置的数据库有限,所以仍以纸质馆藏为主,如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王燕均、王光照校本《朱子全书》,图书馆在总馆与文艺学资料室均提供纸质资源保障,而未提供数字馆藏。

为提升高校图书馆对特色人文专业的支持,如下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1)关注特色人文专业对外文文献的需求。外文文献保障是图书馆建设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对外文期刊已实现较为完善的保障,与国外差距不大,而图书文献保障则明显不足,已有研究揭示外文文献保障普遍存在种类少、服务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23]。本研究同样得到相似发现。因此,在外文图书文献的采购、引进,以及学科特色外文数据库建设方面还需要努力。

(2)考察替代性资源对师生需求满足的可行性。本研究提出了五种不同程度的保障级别,当图书馆未达到完全保障,但是达到版本无完全保障,或者提供主题相近或者相同作者的著作等作为替代资源,能够多大程度满足师生的实际科研学习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可能在不同场合(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开展或者学位论文撰写等)下有所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资源保障程度的细分,完善保障评价体系,也有助于未来从替代性资源角度为师生进行馆藏资源检索时提供有效的查询帮助和支持。

(3)探讨小众需求和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均衡。本研究的发现反映出这19篇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共被引文献集合较小,90.1%的图书文献均被引用一次,对中文一般图书而言,整体保障率较高,对外文尤其是小语种的图书保障有限。有待进一步考察对小众需求的保障投入产出价值的评估问题,用来指导保障和服务的实践工作。

(4)探究主馆、分馆及资料室的资源建设与服务路径。本研究发现民俗学专业的资料室对专业文献的保障率并不高,弱于主馆馆藏,对中文一般图书的保障也弱于文艺学、历史学等资料室。通常主馆馆藏侧重全面与多样,而分馆、资料室侧重专业和精深,辅助主馆[24]。而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界定分馆、资料室的职能与特点,协调与主馆及分馆、资料室的关系,在重点资源保障基础上实现互补,值得探讨。

(5)建设和完善分馆、资料室的管理保障机制。分馆一般由图书馆统筹规划,因此馆藏规模较大且服务管理成体系,而资料室由于图书馆采取和院系合作共建的方式,难以完全实现图书馆的统一管理,容易存在管理手段落后、资源短缺与浪费等问题。专业设置、学科发展关注的前沿处于发展变化中,尤其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跨学科领域的发展更为明显,已有研究提出了资料室分馆化[25]、构建“图书馆学科馆员为主导,学科资料室选派信息专员为助手”的协同化服务模式[26]等举措,实现主馆资料室的统一管理,避免异动信息更新不及时而引发问题,降低保障效果。

4 结语

通过对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图书类参考文献的引文分析,本研究发现,对于中文一般图书,纸质与数字资源的联合保障率达到88.5%,较为完善;古籍图书与外文图书保障率分别为65.9%与9.0%;整体而言,图书的数字资源类型保障情况高于纸质类型,并且,数字资源主要来自外购电子数据库。不过,外文图书保障主要依赖于纸质类型;在可获得性上,纸质资源主要由总馆提供保障,分馆与学科资料室提供补充性支撑。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所收集的学位论文数据仅来自民俗学这一个专业一年数据,因此,在反映特色人文专业整体需求方面存在局限性;同时,基于引文分析考察的资源保障只从用户引用行为对学科用户需求及图书馆保障情况进行分析,而用户的引用行为与馆藏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馆藏图书和实际引用图书可能相互影响,因此,仅以引用行为来分析学科对各类文献的使用规律存在局限性,这部分需求也不能完全代表学科用户的完整需求。此外,评价保障级别时,本研究所考虑的版本替代、相近主题替代等做法对用户需求的保障程度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结合用户调查共同探究。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样本,从专业、时间角度进行扩展,并同时结合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更多特色人文专业的图书保障状况进行评价,完善并构建更科学的评价方式,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协调及管理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资料室分馆古籍
高校二级学院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高校院系图书馆资料室的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体育院校资料室发挥主要作用方式的探讨①
——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我是古籍修复师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为例